简体中文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古今西湖名人缘|俞樾问联冷泉亭


发布时间: 2025- 03- 31 16: 49 访问次数: 来源: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俞樾是清代学界泰斗,章太炎、吴昌硕都是他的弟子。

俞樾有二子二女,都很聪慧,尤其是二女儿绣孙,更是天资聪颖,饱读诗书。

清光绪五年的农历二月二十五日(1879年3月17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西子湖畔、孤山山麓的俞楼落成,俞樾偕夫人姚文玉来到湖上新居,亲朋好友都前来祝贺,俞绣孙也来为父母双亲请安,这位的江南才女,信手拈来,作诗《俞楼落成两大人同来湖上赋此谨志》二首。

其一:

高楼筑向圣湖边,一笑先登五百年。

翰墨自能传后世,风流应不让前贤。

偶来小住原非隐,修得闲身便是仙。

指点跨虹桥边路,波光如镜柳如烟。

其二:

小筑经营弟子才,诗囊茶鼎共携来。

映阶草色因书润,隔院钟声破梦回。

四面青山图画里,一湖春水镜帘开。

从今好与逋仙约,不让先生独种梅。

俞曲园纪念馆

俞樾和次女绣孙,留在西湖一则非常有名的故事,是关于“冷泉亭的楹联”趣事。

冷泉亭建在灵隐寺前,飞来峰下,冷泉溪畔,这里有苏公判牍的往事,更有白傅留诗的记载,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中写道: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某一天,清代俞樾携夫人和次女到灵隐寺游玩,路过飞来峰,来到冷泉亭,见亭上有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撰写的一副对联,设问道:

“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小坐亭上,俞夫人看到这副对联,要丈夫作答。俞樾答道:“泉自有时冷起;峰从无处飞来。”俞夫人听后道:“不如‘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俞樾向女儿询问,绣孙笑道:应该这样作答:“泉自禹时冷起;峰自项处飞来。”

俞不解,禹可以理解,是大禹治水的意思,那“项”字是什么意思?绣孙笑着说:“项羽力能拔山,如果不是项羽把山拔起,哪里还有此峰飞来”?

这一改,一个“禹”字,追溯上古,一个“项”字,又将时间前移到“楚汉之争”的年代。细细品味,绣孙的这两个字,用二个人物,二个典故,瞬间为这幅楹联,增添了时代的沧桑感和文化的厚重感,连俞樾都自叹不如。

自古红颜多薄命,俞绣孙在三十四岁那年,英年早逝,临终时,就像林黛玉焚那样,焚烧了自己的诗稿。无比悲痛的俞樾,收集女儿残稿,整理出了《慧福楼幸草》,附入于《春在堂全书》,并把她的三个年龄最小的孩子,引儿、春儿、仙儿领回苏州曲园寓庐抚养。

《春在堂日记》原书原貌

在《慧福楼幸草》卷首词《金缕曲》中,俞樾写道:次女绣孙,倚此咏落花,词意凄惋。有云:“叹年华,我亦愁中老”,余谓少年人不宜作此,因广其意,亦成一阕。

花信匆匆度。算春来、瞢腾一醉,绿阴如许!万紫千红飘零尽,凭仗东风送去。更不问、埋香何处?却笑痴儿真痴绝,感年华、写出伤心句:“春去也,那能驻?”

浮生大抵无非寓。慢流连、鸣鸠乳燕,落花飞絮。毕竟韶华何尝老,休道春归太遽。看岁岁朱颜犹故。我亦浮生蹉跎甚,坐花阴、未觉斜阳暮。凭彩笔,绾春住。

作者简介:钱钧,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监事、导游分会会长;出版过《华东黄金旅游线导游词》等类书籍25本。

内容来源:走近西湖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