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西湖名人缘 | 二进临安辛弃疾 |
|
|
|
3月18日,今日推出古今西湖名人缘之二进临安辛弃疾。 南宋词人辛弃疾,以豪放派的词风享誉诗坛,他不仅是词中高手,同时还是一个将帅之才。辛弃疾出生的时代(1140年),正是金人侵占中原的南宋初年(宋高宗绍兴十年),身处乱世的他,自幼便立下了恢复疆土的宏大目标,为抗击金兵,青年时参与耿京领导的起义,创建“飞虎军”,立志报国。 辛弃疾 像 辛弃疾的一生以恢复为志,日夜渴望的是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其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注定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 南宋的都城在临安(今杭州),他得到了朝廷的受封,定会来到京城。他的二次临安之行,分别受到了宋高宗、宋孝宗的接见。通过词作描写,记录了他在杭州的轨迹。 《西湖清趣图》局部 第一次,23岁的青年辛弃疾以“千里献俘”的传奇壮举进入临安,在杭等待任命的辛弃疾,写出了《汉宫春·春已归来》: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播。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朴今宵、梦到西园。浑木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却笑东风从此,便熏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颜。清愁不断,问何人,会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这是一首辛弃疾南归后所写的初期之作,上片通过立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下片进一步抒发作者自己的忧国怀乡之情。全词紧扣立春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表达了他对恢复大业的深切关注,展现出激昂奋发的英雄气概,令宋高宗对他“一见三叹”,轰动了南宋朝野。 第二次,31岁的辛弃疾从建康(南京)通判任满回杭,宋孝宗在凤凰山延和殿召见,任命他为司农寺主簿,掌管粮食积储、仓廪管理等事,其号“稼轩”也由此而来。 辛弃疾政务之余,寄情杭州山水,西湖、孤山、飞来峰、冷泉亭等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词篇,其千古佳作《青玉案·元夕》就是在此时创作的。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火树银花,花灯灿烂,就像千树花开。这首词写出了元宵之夜满城灯火,众人狂欢的景象,用花朵比喻街灯,灯火显得如此耀眼,具有浓厚的节日氛围,绘出一个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 南宋的临安城里,辛弃疾见到的: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猛然回头,不经意间却在灯火将尽未尽之处发现了她。 这首创作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词作,是在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的历史背景下,洞察形势的辛弃疾,面对南宋统治阶级沉湎于歌舞享乐,却不思进取,粉饰太平,他报国无门,只能将满腔激情、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开禧三年(1207年)秋,当时南宋已是第四任皇帝宁宗在位。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任命他掌管枢密院内部事务的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府赴任。但诏令到达江西铅山时,辛弃疾已大病沉疴,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八岁。临终时大呼“杀贼!杀贼!” 一代爱国词人命运多舛,壮志未酬,终究未能再次来到临安为朝庭效力。 作者简介:钱钧,杭州市西湖学研究会会员;浙江省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浙江省旅行社协会监事、导游分会会长;出版过《华东黄金旅游线导游词》等类书籍25本。 内容来源:走近西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