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蛇年说蛇】蛇从哪里来,怎么就把腿丢了呢?


发布时间: 2025- 01- 24 09: 28 访问次数: 176 来源: 动物园

蛇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蛇被称为“小龙”,具有与龙相似的神圣地位,并且受人崇拜。然而,蛇也是令人恐惧的动物,一般人在野外活动时最不想遇到的就是蛇。

蛇在分类学中属于爬行纲、有鳞目、蛇亚目。世界上现存约3900种大大小小的蛇,几乎遍布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不得不和这种危险而美丽的动物共存。

你了解这些冷酷猎手吗?1月24日,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蛇的世界!

蛇从哪里来?

早在恐龙繁盛的白垩纪,就已经有蛇,它们是蜥蜴的一个分支家族。不过,关于蛇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

 

海洋起源说

有学者认为蛇流线型的身体结构是适应水生的结果,在耶路撒冷发现的后蛇化石,有力支持了这种说法。科学家认为,白垩纪的温暖海洋让蛇的祖先选择向水中迁移,它们的四肢逐渐收缩退化,以便在游泳时阻力更少。

 

不过,如果蛇彻底脱离陆地的话,又该如何繁殖?因此这一假说尚需更多证据支持。

陆地起源说

从在阿根廷出土的古蛇类化石上发现,生活在白垩纪的部分蜥蜴为了适应草丛与淤泥环境,将成为运动阻碍的后肢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这一演化在现代的蛇蜥、双足蜥身上均得到了验证。并且蛇蜥证明了在潮湿的落叶丛中,不挖洞也能完成产卵到孵化的过程。

 

所以,相比海洋起源说,穴居或半穴居的蜥蜴是蛇类起源的说法得到了更多科学家的认可。

蛇的外貌特征

 

蛇的四肢去哪了?

前肢:曾存在过的前肢被发展后的胸椎同化了,极端发展的脊椎和肋骨组成了大部分蛇类的主要骨骼结构。

后肢:在部分蛇类身上还保存着没有完全退化消失的后肢残迹。当然这部分后肢残迹也能发挥一定的功能,比如部分雄蛇在交配时,会利用这部分残余的后肢抓紧雌蛇,提高交配成功率。

 

自带红外感受器

部分蛇类(特别是蝮蛇)具有热能感应器官,位于蛇头两侧的眼与鼻孔之间的凹陷,因这里的位置相当于人的面颊,所以被称为“颊窝”。

 

蟒蛇的热能感应器官叫“唇窝”,位于吻鳞和唇鳞上。

 

蛇的颊窝内部有一层薄膜,可使蛇具备对温度变化的灵敏感知能力,即热能感应。热能感应能力能让蛇更准确地掌握猎物的位置,尤其当目标是恒温动物的时候。

 

毒蛇扑火的传说

相比飞蛾扑火,毒蛇扑火可要危险多了。传说当夜幕降临后,人若手持火把闯入深山,就容易被毒蛇攻击。因为火的温度在它们的“眼”中可太明亮、太吸引蛇了!

你知道蛇是怎么运动的吗?

蛇吞象的故事真的可能发生吗?

蛇有天敌吗?

要怎么区分毒蛇和无毒蛇呢?

我们遇到蛇该怎么办?

蛇在我们的文化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一起来【蛇年说蛇】,了解更多蛇的故事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