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欣风泠 冷泉之亭甲飞来 |
|
|
|
8月30日,处暑已过,热气未消。飞来峰景区里依旧满是前来纳凉的游客。冷泉亭位于灵隐飞来峰景区冷泉溪北岸,亭子呈方形,是带有坐凳板的重檐木结构建筑,黛瓦丹柱,十六根圆形亭柱构成一个开放、宽阔的空间。它历史悠久,自唐代起就有记载。唐朝,冷泉亭建于冷泉溪中央;宋朝时拓宽了冷泉池、建石堤与冷泉闸并将亭子移于岸上;清朝重新疏筑了北涧及冷泉亭。现如今冷泉亭的位置以及其与冷泉溪的位置关系,与清朝末期时的冷泉亭相符。 说起冷泉亭,杭州老市长白居易和苏东坡对它可是“情有独钟”。 白居易《冷泉亭记》曾写到,“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在白居易的眼中,冷泉亭与其说是一座亭子,不如说是一位点化众生的修行者,他说,冷泉亭可以“蠲烦析酲”。蠲烦是免除烦恼,析酲是解酒。冷泉亭好似飞来峰上的某位菩萨的幻化,接纳身心俱疲的游人。九百多年前的“苏市长”则将冷泉亭变成了他的移动办公场所。盛夏时节,苏东坡在冷泉亭外,据案判决,落笔如风雨,分争辩讼,谈笑而办;公事结束后又摆上酒菜,与手下共饮同酌,好生潇洒!据记载,冷泉亭上原有一块“冷泉亭”匾额,前两个字由白居易题写,第三个字由苏东坡续写。白、苏二公的书法风格不同,但墨迹在同一块匾中共融,使得生活于不同朝代的两位文豪以独特的方式在冷泉亭中“相遇”,叙写心中的最爱,令人感叹。可惜原先的匾额已经遗失,为清新宜人的景致留下了一份遗憾美。 千峰碍日树参天,望入空亭已泠然。自古以来,冷泉亭就是消夏避暑的好去处。《冷泉亭记》中描绘到“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飞来峰及灵隐山中猿猴出没,凄绝的猿啼与冷泉的流鸣极其和谐,故“冷泉猿啸”被列为元代“钱塘八景”。如今胜景虽不在,但神韵犹存。夏季雨后的冷泉亭景观最为美妙,雾气还没散尽,雾霭好像给山水披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掩映着雕檐玲珑的冷泉亭,后面的灵隐寺若隐若现。雾在溪面上游动,像画家泼墨,使山、水、亭变成了景,绘成了一幅幅丹青,进入冷泉区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路行来,古木参天、梵音萦绕、禅房花木,如入净土,“仙灵所隐”正是此处真实写照。 冷泉亭枕于潺潺溪流上,立于巍巍山林间。游人休憩于亭中,春听燕语、夏看雾绕、秋闻桂香、冬赏白雪;抬头仰望飞来峰,怪石嵯峨,古树繁茂;低头俯瞰冷泉水,飞珠溅玉,如奏天籁。它是灵隐寺与其主山、案山共同组成的中轴线上的一个重要环节,飞来峰与灵隐寺通过冷泉溪和冷泉亭连成一体,又为寺庙提供优秀的景观条件。“园林建筑—水体—山体”组成的自然山体园林空间,营造了“壶中天地”的体验感,极尽其妙。难怪成为宋之问、白居易、苏东坡、张岱、袁宏道等历代文人笔下的天下第一林泉,向往的归隐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