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龙年说“龙”】神龙文化(二)


发布时间: 2024- 02- 29 14: 53 访问次数: 来源: 动物园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古代的皇权的象征。在中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拥有庞大的神话家族和广泛的民俗信仰。传说中,龙威武刚健、神通广大、变幻莫测,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无坚不摧。因此,龙也是成功的象征,优秀与杰出的人会被比作龙。

龙在中国的生肖中排位第五,对应的地支是辰。辰有振作之意,因此亦指地面被草木整齐地全面覆盖。接下来,我们一起步入龙的文化世界。

龙王崇拜

龙王是佛教和道教信奉的神祇,源于古代龙神崇拜和海神信仰。中国民间信仰和文学中的龙王形象多是龙头人身,偶尔才会现出完整的龙形。

道教认为,围绕着中国国土的四方之海中各存在一位龙王,与四个方位相对应,称为“四海龙王”。《封神演义》与《西游记》等文学作品中就有龙王形象。传说中最负盛名的四海龙王为: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

 

龙被认为具有掌管天气的能力,因此遇到大旱或大涝的年景,古代劳动人民就认为是龙王发威惩罚众生,因此常祭拜龙王,导致龙王给人的印象是众神之中较严厉的。在华东的广大地区,由于多受旱涝灾,所以民间为祈求风调雨顺,建有龙王庙,以供拜龙王。

龙真有九个儿子?

“龙生九子”来自中国民间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表示极多,由于九又是贵数,所以用来描述龙子。因此,“九子”并非指具体数量。

“龙生九子”的具体组成各有说法,较早的说法来自明朝李东阳所撰《怀麓堂集》,“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九子分别为:

 

老大囚牛 [qiú niú]

有鳞角的黄色小龙,是龙与牛所生,喜爱音乐,酷爱弹琴,所以很多琴头都用祂的造像。

 

老二睚眦 [yá zì]

是龙和豺的孩子,龙身豺首,性格刚烈,嗜杀好斗,总是嘴衔宝剑,怒目而视,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强大威力。

 

老三嘲风 [cháo fēng]

是鸟的化身,平生好险,一般在殿或屋的房顶上,有震慑妖魔,驱灾除害的作用。

 

老四蒲牢 [pú láo]

传说是龙和蟾蜍的孩子,有一个大嗓门,喜欢在海边活动,但生性胆小,尤其怕鲸等大型动物,受惊后就会大声不止。因此常在钟上雕刻蒲牢,用刻画有鲸形象的钟槌撞击。

 

老五狻猊 [suān ní]

通常为狮子模样,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塑像。

 

老六赑屃 [bì xì]

又名霸下,形象似龟,其背善于负重,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

 

老七狴犴 [bì àn]

形似老虎,并有威力,传说其重义气、好诉讼,能明辨是非、仗义执言,故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立其形象。

 

老八负屃 [fù xì]

传言是龙和青龙所生,形态最似龙,平生喜好文学,常盘绕在石碑顶部两旁。

 

老九蚩吻 [chī wěn]

拥有龙头、鱼身,擅长水性,且能喷水灭火,中式建筑屋顶两端的装饰性雕塑是其形象,有防火辟邪的作用。

-----------------------------------------------------

以上龙九子手绘图均来自

上尚印象著、绘图书《东方有龙》

龙的民俗

二月二 龙抬头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龙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二者相结合,便成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重要节日,即二月二的“龙抬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传统的春龙节,也是祈求丰年的重要节日。传说龙在惊蛰苏醒,至二月二日抬头,到春分登天。早春时节有无雨水,关系到一年的收成,所以龙是否按时抬头登天布雨,是人们高度重视的大事。

这一天,家家男子剃龙头。在民间有“有钱无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因为在春节前剃头的话,直到二月二,正是需要理发的时候。二月二龙抬头,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剃头的习俗。

舞龙

舞龙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是古时一年中的大型节庆节目之一,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吉祥。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国内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在端午节赛龙舟,反映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景,因为端午时节水稻已经插秧完毕,这时需要雨水丰沛的灌溉,人们在龙舟上摇旗呐喊和向水中投去的食物,向龙祈祷降雨,带给人们丰收。

“龙”字是如何演变的?

“龙”属于象形字。我们都知道它指龙这种传说生物,但根据研究得知,其造字本义为雄性神蛇,也就是比蛇高级的似蛇生物。这足以说明古代先民对蛇及龙的崇拜。

 

甲骨文

甲骨文中的“龙”,像一条嘴巴张大的蛇,这条蛇头顶羽冠。不过,甲骨文的“龙”字写法多达上百种,但这些写法所表现的特征均相似。

 

春秋金文

西周金文中,“龙”字的“大口”中添加了醒目的獠牙。春秋金文又将“大口”及“獠牙”演化为古代的“肉”字形。

 

小篆

战国楚文字中,“龙”的“头”与“身”被分离。这左右分开的“龙”字到了小篆中,与繁体的“龍”已十分相似。

 

古同“龙”

隋代以后的俗字中,“龍”被写成“尨”,这是由原字右部偏旁改造而成的。“尨”在如今为多音字,分别为méng、máng、lóng、páng。

 

在《简化字总表》中,“尨”才被简化为今天的“龙”。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