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苏会丨找寻西湖西南山水间的苏轼行迹 |
|
|
|
为纪念苏轼诞辰987周年,2月2日,找寻西湖西南山水间的苏轼行迹,共同纪念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灿烂的星”。 与子成二老 来往亦风流——苏轼辩才龙井结缘 “过溪亭”也叫“二老亭”,在龙井八景风篁岭山麓,跨虎溪而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二老”指的正是辩才和苏轼。辩才,俗名徐天象,浙江临安人,善诗能文、学行又高,因佛学超众,宋仁宗赐号“辩才”。68岁,辩才退居龙井,开山种茶,品茗悟性,许多文化精英曾在这一带品茶参禅、以诗会友,追寻和享受着天人合一的特别意境。 辩才与苏轼 苏轼第一次来杭任通判时就与辩才结识,那时辩才已58岁,苏轼才35岁,两人却成为忘年之交。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离开杭州16年后,又任杭州太守回到了杭州。此时辩才已退居龙井寺,却仍每日接应来客,不胜之苦,不得不立规约:殿上闲话最多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苏轼的归来,让辩才十分欣喜,两人常相欢聚。 两年后,苏轼被朝廷诏回任吏部尚书。离杭前,苏轼上山拜别辩才,与辩才秉烛夜谈。第二天,辩才亲自送东坡学士下山,一路间论道谈佛,竟忘其所以,一直往山下走,不觉已迈过虎溪,来到风篁岭下。左右侍从连忙喊道:“远公,送客已过虎溪矣。”辩才听见,才发现坏了自己的规矩,忍不住大笑道:“学士误我,学士误我!”东坡也笑道:“我误远公,不过是戒律。远公今日死心活了,超凡入圣,又是谁之功?”二人相顾又大笑。辩才说道:“杜子美(甫)有诗云:‘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就是说的我们今日之情景啊。”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苏轼《游虎跑泉诗帖》 元祐初年,苏轼与新旧两党政见不一,第二次来到杭州做官,“无日不在西湖”,游览虎跑、龙井等地诸禅院,唱和之诗尤多,皆有旷达之思,来到虎跑游览后,他作了《病中游祖塔院》,并写下诗帖,传世至今。 释文: 游虎跑泉,轼。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裳)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心安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五月初三日。 《杭州圆经》云,祖塔法云院,开成二年唐文宗建。又名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宋濂《虎跑泉寺碑记》云:虎跑泉,在杭之南山大慈定慧禅院。由此看来,“祖塔院”、“虎跑泉”、“虎跑寺”、“虎跑泉寺”数名并用,东坡书诗时,亦两名并用。 门前江水去掀天,寺后清池碧玉环——苏公六和探金鱼 中国是金鱼的原产地,杭州是中国金鱼的故乡,而据传六和塔是中国金鱼的发祥地。在六和塔西侧建有 “六和金鱼苑”。宋初著名诗人苏舜钦(字子美)在六和塔诗中。 40年后,苏轼曾在六和塔见到了“金鲫不食投饵”的奇特情形,写过赞美金鱼的诗。宋人戴植的《鼠璞》中有详细记载:“坡公……旧读苏子美六和塔寺诗:‘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初不喻此语。及钱塘,乃知寺后池中有此鱼,如金龟,投饼饵欠之略出,不食复入。自子美至今四十年已有迟留之语。苟非难进易退,不妄食,安得如此寿。现此,则金鲫始钱塘,惟六和寺有之,未若今之盛。”苏东坡也曾写诗记述在六和塔金鱼池旁寻找好友的经历:“金鲫池边不见君,追风直过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远,骑马少年清且婉。” 西湖与苏轼,有幸遇见彼此,结缘千年,如今回看,依旧令人兴味盎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