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帆之下 | 策展人说:我们怎么样讲述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
|
|
|
2021年,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海丝遗产”的保护和申遗工作也迈进了一大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文明交流互鉴的范例,留下了无数生动的故事。 2022年11月,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推出了“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览。那么,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浩瀚历史中,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角度,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诠释海丝故事? 一、策展的视角:大历史观下的小切口 海上丝绸之路是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都极其庞大的一个主题,广义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包含了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所有海上通道,从时间范围说,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流故事几乎横跨了整个中国古代历史。这样宏大视角下,有限的展陈空间和文物,我们怎么样来组合出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展览首先把海上丝绸之路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里进行了解读,从唐代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变革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王朝的都城,从关中逐渐迁往沿海。隋唐时期,尤其是前期的政治经济重心是以关陇地域为本位,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在对外交流方面,也是立足关陇,打通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复兴。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域的控制力逐渐削弱。随着五代战乱的结束,宋代将都城从关中迁移到了开封,北方大片土地被辽、西夏政权所占据,宋朝的西向之路被阻遏。而南宋更是将都城进一步迁移到了东南沿海的临安(杭州),国家的经济重心和对外交流的重心同时向东南方向倾斜,向海而行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由此而起。即便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首都再也没有迁移回到中原或关中,而是选择了靠近沿海的北京或南京。 在这个大的历史趋势下,我们可以看到海上丝绸之路从唐代中后期开始走向繁盛,因此,展览的主要关注焦点就定在了唐宋时期。 另一方面,策展团队探讨了浙江、杭州区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特殊地位。唐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隋代开通大运河开始,杭州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终点,起到了一种重要中转枢纽的作用。杭州连通钱塘江、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大水系,“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因此有诸多的来往船只在杭州中转,在唐中后期就形成了“万商所聚,百贷所殖”的盛景。杭州周边的港口,皆是以东北亚作为主要交流的对象,因此,展览将关注的地域焦点定在了“东亚海上丝绸之路”。 因此,策展团队在大的历史和地理视角下,选择了一个较小的切口,进一步再将展览的切入点定到了“众生相”,以千帆之下人的故事,来讲述海上丝绸之路,因人而叙事,既避免了“宏大叙事”,也让展览的故事性得到了保证。 展览参考文献 二、选择的难题:小人物反映大历史 既然是以人为切入口的展览,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就成为策展团队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的人,需要有什么样的标准,才能反映出这个时代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面貌,是展览最大的难题。 首先第一个标准,自然是这个人物,在某个方面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比如在讲述唐代中后期东亚民间私商的兴起的时候,我们必然会把视角放到浙东最重要的港口明州(宁波)。唐中后期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南移,由原来的关中向中原地区进而在南宋南移至江南,这使得江南区域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明州作为港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洋流季风的影响、浙东运河的再疏通、唐中期开始的独立建制,都让明州港口得到了发展的契机。通过浙江近海的航线,明州也能沟通邻近的温州、台州、福州各港口,进而组成了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贸易港群落。而明州私商的崛起,张支信(或作:张友信)是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创下了当时中日航线的最快记录,也开创了明州商人承接海外人员运输订单的先河,又曾以商人身份担任日本大宰府的“唐物通事”,在日本史料中,留存有诸多记录。将这样的人物作为展览介绍的主体,无疑是需要的。 第二是这个人物有足够的“故事性”。展览的本质其实是讲好故事,人物本身具有故事性,无疑能给展览语言的组织带来极大的便利,也能便于观众理解策展人所要表达的内容。在第一单元“大国邦交”中,策展团队要通过人物故事来构筑唐宋时期东亚外交的大体框架,在这个内容中,日本遣唐使自然是非常重要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有许多人物为观众熟知,如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井真成等,策展团队最后选择了唐玄宗时期的遣唐使藤原清河,是因为这个人物,具有足够多的故事可以讲述,而这些故事足以让我们对遣唐使团体有充分的了解。我们可以通过他参与开元十二载(753)正旦朝的经历,了解唐朝对遣唐使的接待形式;可以通过他在唐朝的仕宦经历,了解遣唐使在唐的活动;可以通过他最终归国未成的经历,了解遣唐使往返路途的风险;可以通过这一使团携带的物品,了解唐日双方文化交流的内容……从一个人的经历上可以展开讲述许许多多的历史侧面,就得益于这个人的经历有丰富的故事性。 遣唐使船复原 第三个选择标准是这个人物有“知名度”,但是却有“鲜为人知”的一面。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策展团队选择了一些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比如白居易、苏东坡这两位杭州的“老市长”,杭州的观众对他们无比熟悉,但是展览文案却跳过了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把白居易和苏东坡放在了海上丝绸之路这个历史背景下,讲述他们对东亚文化圈的重大影响——白居易对日本和朝鲜半岛文学的巨大贡献;苏东坡对日本五山文学的影响等。另外如平清盛这一人物,他是日本NHK2012年大河剧的主角,如果了解一点日本历史,对源平合战的故事就不会陌生,而展览中讲述了平清盛和日宋贸易的关系,特别是宋钱作为国际货币的推行,无疑为许多观众提供了一个较新的认识历史人物的视角。 展览中展出苏轼《乞禁商旅过外国状》,是苏轼对宋代对外贸易政策的一次阐述 另外,策展团队还将海滨的普通百姓作为一个团体,介绍他们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的信仰、生活,这是博物馆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 三、故事的展览:展品的选择和组合 策划一个展览,既要讲好“展览的故事”,也要做好“故事的展览”,也就是说,如何用展览的语言,将策展人想要表达的故事讲给观众。这个过程就需要展品,尤其是文物来传达好策展人的思路。展品的选择和组合就是策展最关键的一步。 策展团队在选择好要表达人物以后,需要做的第一步是把“人”和“物”联系起来。这一步,我们通过“专题”的形式实现这一步。许多人物的故事在某一个侧面,可以和“物”链接起来,而通过专题的链接,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将人的故事过渡到讲物的故事。 就以藤原清河为例,日本正仓院事务所收藏有两面圣武天皇所珍重的铜镜——鸟花背八角镜和盘龙背八角镜各一面,研究学者推测为藤原清河使节团带回。铜镜自汉以来,作为中原王朝常见的赐物,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在日本弥生时代中后期(公元前10世纪-3世纪中期)的墓葬和遗址中,铜镜作为贵族的陪葬品和祭祀品大量出现,以赐物的身份,成为日本初生的大和王权用于说明自身政权合法性的工具。汉代对铜镜的信仰也异化进入日本政治社会,为铜镜赋予了一定的神圣性。通过藤原清河使节团带回的铜镜,我们可以反过来追溯铜镜流传的历史,表现中日之间文化交流的一个独特现象,人和物就通过“铜镜的流传”这一专题联系到了一起。 北宋崇宁四年都作院制葵形铜镜(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本次展览展出) 再如路允迪这个人物,作为宋徽宗宣和年间派遣前往高丽出使的正使,他的使节团留下了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在这份文献里,留下了对高丽青瓷的详细记录,为我们今天了解高丽青瓷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展览中展出了好几件高丽青瓷的完整器,以及包括德寿宫在内的杭州南宋遗址中出土的高丽青瓷残件,以物的展示,说明高丽青瓷的特征和流传的途径。 13世纪高丽青釉划花带托盏(中国茶叶博物馆藏,本次展览展出) 海上丝绸之路被一些研究者称为“瓷器之路”。在唐宋之际的海上商路上,流通最大宗的货物是瓷器,其优势在于耐保存,还可以作为船行时的压舱物和储存其他货物的容器,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货物。本次展览的展品组织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以各种瓷器作为主要展品,同时涵盖了玻璃器、钱币、古籍、铜器等各种能够表现文化交流特征的展品,集合了来自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宁波博物院、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六家文博单位的116件(套)的展品,用物构筑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人的世界。 宁波象山出水的青白瓷碗(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本次展览展出) 四、展览的诞生:一个团队打造一个展览 人在一起是做事,心在一起是团队。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的策展团队从展览最初立项开始,就携手并进,克服展览中遇见的一道一道难关。整个团队从文案的创意、文字的打磨、设计的讨论到展板的校对,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集体讨论,每一次文案的修改和文字的调整,都凝聚了集体的想法。同时,展览团队在展品调集的过程中,重走了展览中所提到的杭州到明州的那一段古老的路途,实地理解了杭州和明州之间的历史联系,更透彻地将历史地理知识融入到展览的最终文案中。在展览的策划和实施中,除了策展团队和设计团队外,还得到了兄弟文博单位、历史学者、宣传媒体等诸多支持和协助,这些合力,促成了一个展览的最终落地实现。 辽金盖鹅形水晶香料瓶(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藏,本次展览展出) 南宋持罗盘人物俑(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本次展览展出,展期至11月24日) 一个展览的开幕,并不是策展团队任务的结束。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仍在延续,千百年来,浙江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山海呼应的地理环境中勇立潮头,扬帆海外,书写了无数不平凡的故事,将海洋精神深深刻入了浙江人的骨子里。我们通过这个展览,做了一次思考海上丝绸之路这一遗产体系与杭州西湖、运河等世界遗产之间关系的探索,这是从微观角度思考世界遗产价值的一次探索。我们诚挚地希望,每一个观众能够从千帆之下人的故事里,收获到一点启迪,感悟到历史的温度。 展览指南: 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承办单位: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支持单位: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宁波博物院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 展览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湖博物馆馆区地上一层临时展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