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千帆之下 | 来一碗指南针,你要“汤”的还是“干”的?

发布时间: 2022- 11- 28 14: 53 访问次数: 来源: 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11月28日,让我们继续走近《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吧。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卡尔·马克思

    在绵延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我们的先人在农、医、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取得了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大批发明创造。

    其中的指南针,是中国文明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正是因为有了指南针,大海航行才不至于看天“下饭”,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和“地理大发现”才有了实现的可能,世界因此连结成一个整体,“全球化”的初潮因为这一枚小小的磁针而拨动。

    我们今天所能找到的关于指南针的历史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所以一般科技史的研究学者认为,指南针的大规模运用也应该是在宋代。比较著名的文献记载就是一位杭州人书写的一本科技著作——《梦溪笔谈》。

    沈括在这本书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方法,而且早于欧洲人400多年发现了地磁偏角。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揺,指抓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予家指南北者皆有之,磁石之指南,犹柏之指西,莫可原其理。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四

    所谓的“地磁偏角”,指的就是地磁的南北极和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的现象,因此在指南针静止时,所指向的南北方向和地理的南北方向之间有一个夹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明确指出指南针“常偏东,不全南”。欧洲在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才发现这一现象。

    在这段文献中,沈括还说明了指南针的几个使用方法:

    首先是水浮法,也是当时运用得比较多的一种方法,具体的方法是将磁针浮在一碗水上。1959年,辽宁省大连甘井子区营城子镇元代墓葬中出土一件磁州窑的瓷碗,碗敞口,圈足,施白釉,碗底部用褐釉彩平行描绘了形似“王”字的图样,碗外底圈足内墨书一个“针”字。根据研究,这是航海时用来指示方向的“针碗”,使用时,在碗中注水,把磁针穿在灯芯草等轻于水的漂浮物上,放在水面上;然后,将碗底部“王”字中的细线与船体中心线对直;待浮在水面上的磁针静止后,就自动地指示南北方向了。当船体发生偏离时,磁针和“王”字的细线就会形成夹角,从而显示航向转移的角度,可以依此来调整船航行的方向。

指南针碗(旅顺博物馆藏,图自网络)

    这就是“汤”型的指南针,它的专用名字是:水罗盘。在宋代的航海中运用十分广泛。

    除了水浮以外,沈括还介绍了许多当时的指南针用法,比如把磁针放在手指尖的指尖法,把指南针用线悬挂起来的悬针法等等,有如此多的办法,当时的海上航行就开始广泛使用指南针了,北宋人的文献中如是记载道: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針。

【北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

    那么,现存文献中能找到的第一次记载用指南针的航行是哪一次呢?巧的是,这次航行也和杭州有关。

    在杭州灵隐飞来峰的香林洞口,有那么一方石刻,上面写了几个北宋官员的名字:

灵隐飞来峰香林洞

    “路公弼、翁端朝、傅国华、容吉老、麦公明、孟子与、徐明叔,宣和五年夏四月己亥同来。”

    宋代为对抗北方的契丹(辽)政权,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开始遣使出使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以期建立同盟关系,但宋丽之间的军事同盟关系始终没有形成。尽管如此,宋丽文化交流因为彼此的使节往来而不断深入,尤其以神宗朝和徽宗朝遣使最为频繁。宣和五年(1123),为促成宋丽同盟,宋徽宗派给事中路允迪(即路公弼)、中书舍人傅墨卿(即傅国华)为正副使节出使高丽。这个使节团前往高丽走的是一个U型的路线——从北宋首都开封一路南下,经过杭州到明州(今宁波),从此出海北上前往朝鲜半岛。所以经过杭州的时候,杭州知州翁彦国(即翁端朝)接待使团同游灵隐,留下这一石刻,成为宣和遣使的物证。使节团中一个叫徐兢的人,将这一次出使沿途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一本著名的书——《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就是在这本书里,徐兢记录道: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视星斗前迈,若晦?,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

【北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四

    在茫茫大海中,为人们指点方向的东西有两个——天上的星星和手中的指南针,特别是有了指南针,人们的航海更有了安全的保证。

    1985年,江西省临川县南宋朱济南墓出土一件陶俑,为我们研究指南针的历史提供了另一个宝贵的资料。

宋代持罗盘立人陶俑(江西省抚州市博物馆藏)

    这一陶俑为陶制灰白,立人束发,面泛朱红色,底黄色,手捧罗盘于胸前,下有四方形底座,釉色大部分脱落,底座有墨书“章坚固”款。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陶俑手捧的罗盘,罗盘周围有明显表示刻度的条纹,指针中有圆孔,应为轴承结构。这说明至少在南宋时期,指南针已经脱离了“水”,中国人已经有了“旱罗盘”。

    在这一次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展览中,我们也展出了一件来自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的南宋持罗盘人物俑,是朱济南墓出土陶俑的“同款”,它作为一件珍贵的科技史文物,为我们展示着先人们高超的智慧。

南宋持罗盘人物俑(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藏,本件文物展期至11月24日)

展览信息

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承办单位: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支持单位: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中国茶叶博物馆

             宁波博物院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灵隐管理处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8日-2023年1月8日

    展览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西湖博物馆馆区地上一层临时展厅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