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解读弥勒信仰背后的历史故事 |
|
|
|
对于杭州人来说,弥勒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意象,在杭州灵隐飞来峰的石刻造像中,最出名的就是那尊“宋韵”味十足的南宋布袋弥勒像了。但是,弥勒的形象在历史上并不是一开始就固定为“大肚能容,笑口常开”的样子,他是怎样演变来的,这背后有怎么样的历史故事呢?2020年名人讲堂第四讲邀请到了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东亚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孙英刚老师,以《弥勒信仰的历史和图像》为题,来讨论这些有趣的历史文化知识。讲座于10月14日和10月20日分上、下两期上线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名人馆区的哔哩哔哩弹幕网、腾讯视频、喜马拉雅app的平台。 在本期讲座中,孙英刚老师结合历史娓娓道来,向观众讲述了以下问题的来龙去脉:弥勒形象究竟是如何变迁的,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弥勒信仰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文化内涵和政治意涵,古代帝王的崇佛和造塔运动背后政治推动力是什么,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上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期讲座孙英刚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述,对这些问题权威性的解读,让我们对佛教史、文化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梳理了杭州城市的文脉,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杭州这座被称为“东南佛国”的城市所留存诸多佛教历史遗迹的历史文化内涵,了解西湖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底蕴。 2020年的名人讲堂将继续延续这样的“在线访谈”模式,以更贴近观众的形式,传播和普及文化历史知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