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馆大师工作室调整上新 |
||||||||||||||||||||||||||||||||||||||||||||||||||||||||||||||||||||||||||||||||||||||||||||||||||||||||||||||
|
||||||||||||||||||||||||||||||||||||||||||||||||||||||||||||||||||||||||||||||||||||||||||||||||||||||||||||||
2018年,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大师工作室项目内容进行调整,岩彩珐琅替换为皮影工作室,新增竹艺工作室。截至目前,大师工作室共有19个技艺展示区域。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次入驻大师工作室的皮影团队,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一个专注于传承创新皮影传统文化的团队。 诠视皮影剧乐部团队成立于2016年,四位主要成员分别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与四川音乐学院的毕业生组成。 她们将各种民俗神话、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童话寓言的故事变为皮影戏,原创各种新的形象、场景,创新出类目多样的新型皮影戏。想让人们用新的视角去发现皮影艺术的魅力,透过多种方式来创造和结合,赋予皮影新的现代社会价值。 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在中国古代士人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竹制工艺历史悠久,一直伴随于普通百姓生活中,由于工艺的逐步精雕细琢,演绎成为工艺美术制品。主要形式可分为竹编和竹艺。 竹编是运用编织技法,编织出品类繁多的纹样、图案,作用于不同物体的装饰。 竹艺是运用不同的制作技艺,以雕刻、拼接、装嵌等手法,制作出立体的工艺品,其主要的工艺有圆雕、透雕、浮雕、留青雕、毛雕等。 本次入驻大师工作室的竹艺老师,王荣龙老师,就是一位高手。一截普通的竹子,到了他手中可以有“七十二般变化”,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王荣龙,籍贯杭州。中国优秀民间艺人、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首届杭州市民间工艺大师。竹艺系家传,从事竹子工艺品制作几十年,继承了父亲所遗留下来的竹子传统手工艺,利用中国历史悠久的建筑类型如亭、轩、舫……等作为参照,浮雕、深雕、立体圆雕,留清竹雕(竹刻)等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技法,将舫、亭、轩……等以竹建筑的形式制作成竹雕工艺品,意在表现建筑的内在联系和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 今年,大师工作室内手工体验项目也有调整。感兴趣的观众可根据以下表格,挑选喜欢的项目前来馆内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