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索引号: 001008001026149/2012-2762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公开日期: 2012-02-16
发布单位: 名胜区管委会 主题分类: 综合类
有效性: 有效
名胜区园林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12- 02- 16 10: 26 访问次数: 来源: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十二五”时期是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实现科学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省的相关规划和杭州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对西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名胜区)、城区园林绿化和全市文物保护事业发展分别提出了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和举措,特制定《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简要回顾

(一)西湖综保持续推进,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西湖综保持续推进。开展了吴山景区等九大景区详细规划的编制,相继实施了灵隐景区、吴山景区、龙井茶文化整合恢复、江洋畈生态公园建设、“景中村”整治工程等重点项目,恢复了部分西湖自然和历史原貌,新开辟了一批市民游客喜爱的新景点。五年来,共计投入保护资金为28.29亿元,名胜区(园文局)连续五年荣获市重点项目优胜管理部门。通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实施,使西湖的景点格局更为完善,人文蕴涵更为深厚,基础设施更为完善,为西湖“申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荣获联合国人居署和迪拜市政府授予的2008年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申遗文本顺利通过。2006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国家文物局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名胜区(园文局)于2007年底正式委托中国建筑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西湖申遗文本和相关保护管理规划, 2009年底完成文本和保护管理规划纲要的编制,2010年初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初审通过。保护管理规划已完成初稿,并提交国家文物局审核。

评估验收获得好评。以“实证真实性、提升完整性”为目的,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西湖十景”及辅景进行修缮和整治,对六和塔、飞来峰造像等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保护与整治,对遗产周边环境有碍景观的建筑及湖东城市轮廓线等进行整治和修整,对现有植物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开展申遗专项法规制订、预警监测信息管理平台构建等配套工作。《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于2008年由市政府正式颁布,实现了依法保护西湖的重大突破。2010年9月,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委派专家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现场评估与验收,并获得好评。西湖申遗稳步推进。

(二)名胜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成效明显

1.经济发展质量持续向好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湖用更加秀美深厚的自然文化景观和免费开放作为亮点,吸引来更多的游客,以一方“门票收入”的减收换来全市“旅游收入”的提高,吸引投资和人才,为全市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为全国风景名胜区发展树立了典范。至2010年全市接待游客人数比2005年增长92.5%,旅游总收入增长120%。名胜区经济持续增长,五年来区级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3.47%和16.97%。至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5亿元,西湖龙井茶产量223吨,产值7938万元,农家乐休闲产业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20万人次,经营总收入达到1.09亿元。

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多绿”创建工作成绩突出,圆满完成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严格环保审批,全力推进景区截污纳管工程,累计实现截污量12000吨/天,西湖景区已基本实现截污纳管。西湖引水年引水量均超过1.2亿立方米,年配水量在1.3亿立方米以上,水体平均透明度上升至80厘米以上。完成88座公共厕所的提升改造工程等实事工程。道路、公厕实行分类保洁,基本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保洁水平大幅提升。西湖荣获全国首批文明风景旅游区、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十佳单位”等称号,三处景点被评为“杭州市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示范点”。

科技科普工作成果斐然。大力推进科技体制创新,加强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制订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科研项目暂行管理办法》。 “十一五”期间,共新开科研项目46个,投入科技经费549万元,20余个科技项目成果得到推广应用。科技项目获得国家技术新型专利1个、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个、杭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个、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个、杭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个;科普项目获得杭州市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充分发挥以动物园、植物园为主的科研科普功能。

2.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三级劳动保障站(室)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率先实现了市级充分就业街道、社区、行政村全覆盖,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全市最低水平,就业局势总体保持稳定。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资源共享、管理规范、运行顺畅、作用明显”的大社保体系,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年均增长1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8%以上,医疗困难救助体系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目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6个社区9个村先后建立帮扶救助服务室。积极推进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模式,社区、行政村建立 “星光老年之家”。区慈善总会累计筹款1176.31万元,建立区慈善物资调剂中心和爱心超市,为捐赠者和受助者提供便捷的互动平台。

办学条件水平大有改善。先后实施了长桥小学、西子湖小学等学校的整治加固工程,校园面貌大为改观,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西子湖小学先后被授予“浙江省绿色学校”、 “杭州市文明单位”等称号;西子湖幼儿园被评为“杭州市甲级幼儿园”。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景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人文历史、西湖龙井茶文化等地域资源优势,确立了《走进西子湖》、《走进龙井茶》、《西湖申遗背景下学校开展第二课堂的实践研究 》等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健全。创新工作机制,成立了区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医疗卫生、爱国卫生一体化服务体系,新建九溪、三台山、梵村和灵隐社区卫生服务站。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率达到90%以上,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5%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完善,计生服务实施率达100%;计划生育率达97%以上 ,流入已婚育龄妇女登记管理率和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掌握率均达到85%以上,全员人口基础信息管理率达到90%以上。

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完成龙井、双峰等12个健身点,九溪、三台山等6个篮球场,杨梅岭、翁家山等6个乒乓球室的建设。西湖街道综合文化站已建成开放,黄龙越剧团(杭剧团)、“杭州西湖新梨园”等文艺社团和文化阵地积极发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万松讲堂、“相约西湖”等活动受到社会各界赞誉。2009年以来《西湖国学讲堂》等11个项目入选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扶持项目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成果显著, 1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个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国家级项目传承人1个,省级4个。开展了元宵钱王祭、农历二月十五祭祀岳飞、灵隐香市等传承活动。

农村和社区建设成绩喜人。西湖街道所属6个社区9个村全部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或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党建不断强化,居民自治持续深入,社区服务日益完善,队伍建设日趋规范,保障措施逐步落实。6个社区成功创建市级和谐社区,金沙港社区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达标村达100%。

3.管理改革水平不断提高

景区管理日益规范。不断巩固和完善“市级督查”、“区(局)巡查”、“基层自查”相结合的三级管理模式,健全长效管理体制及联动机制, “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初见成效,旅游秩序得到较大改善。五年中,狠抓热点难点,组织开展各职能部门的集中整治行动134次,切实查处、打击景区内的“野导”、“黑车”“残的”及偷钓,有效遏止、消除违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实时监测系统的管理,健全景区数字化城市管理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协同的集成系统,建立起监测综合应用管理平台,实现信息有效共享与支持,真正发挥监测系统实战功能。完善水上应急、防雷、防汛抗台等预案,景区应急防御工作成效显著。完成大型活动审批500余件,每次活动均达到“零伤亡、无破坏、无事故”的目标。有效保护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资源,实现连续23年无森林火灾目标。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发病区域和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依法行政、综合治理积极推进。全力做好行政权力规范和编制,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规范行政许可,加大普法力度。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查处行政案件1684起,查处行政违法人员1150人次。共受理和承办信访总量 10293件,有力化解了一大批信访积案、老案。

机关事业单位改革成效明显。进一步健全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理顺工作职能,做好事业单位分类管理和清理规范工作。做好事业单位重新核定“三定”工作,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人才选拔、录用新机制,形成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用人导向。规范事业单位新增任务管理和编外用工管理,鼓励服务外包,推进“管养分离”,事业编制得到有效控制,事业编制人员由2005年的3666人下降到2010年的3213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引进各类人才450余人,为西湖申遗和区(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开展技能培训,提升职工素质,圆满完成了“十一五”所确定的人才目标任务,平均每年递增8%。我区(局)有1人入选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第一层次,3人入选第二层次,5人入选第三层次。

(三)园林绿化建设量质并举,环境品质全面提升

绿化建设实现量质突破。“十一五”期间,杭州城区绿化在量的扩张、质的提高和面的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五年内市财政累计投入绿化建设专项资金12.4亿元,新增绿化面积3518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从2005年底33.51%、36.83%分别提高到2010年底的35.98%、39.3%;人均公园绿地从2005年底的10.44平方米提高到2010年底的15.1平方米。五年中,杭州取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并顺利通过了2009年国家园林城市复查。

绿地系统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通过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城北体育公园、半山公园、钱江新城森林公园等重点绿化项目,和“五纵六路”、“两口两线”、“十纵十横”、“背街小巷”等道路建设,运河综保、市区河道整治等,构筑了城市的绿色骨架和绿色网络。积极推进垂直绿化、屋顶绿化和高架绿化,每年新增屋顶绿化2.5万平方米,有效改善城市立面景观。2010年3月,新一轮的《杭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得到市政府批复,确立了“一圈、两轴、六条生态带”及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结构。

绿化管理不断加强。完善园林绿化法规,修订《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了《杭州市园林绿化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管理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有力地促进了绿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深化考核评比,以“最佳、最差” 评比活动和绿化养护综合考评工作为抓手,提高我市城区绿地养护管理水平。启动“美化家园工程”,实施高架挂箱改造,提高城市美化彩化水平。运行“园林绿化养护质量在线信息系统”,研发行道树快速支撑技术,制作古树名木保护电子地图,创新绿化养护管理手段。发动社会力量建绿护绿,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爱绿护绿意识,形成了合力。

园艺水平长足提高。“十一五”期间,城区园林养护精细化水平逐步提高,绿化成果得到有效巩固。2008年开始,城区连续3年开展国庆立体花坛、“五一”自然花坛花境评比活动,城市花卉布置水平显著提高,城区绿化开始从“绿化”向“美化”、“彩化”迈进。西湖风景名胜区80%以上的公园景点的植物配置均进行了优化和提升,引进和应用新优植物品种100余种。选送作品在园博会等各类国家评比中屡获金奖。在杭州植物园成功举办中国杭州首届菊花艺术节。

(四)历史名城保护积极推进,文物保护成绩显著

文物遗存保护利用基本落实。五年来投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资金为7.3亿元,对我市100余处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修缮和利用,启动了各县(市、区)乡土建筑保护工作。配合上城区、运河综保委、建德县等实施了中山路历史街区、余杭塘栖、建德新叶等省级历史村镇保护工程。桐庐深澳、淳安芹川古村落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文物基础工作力度加大。大力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面积达16596平方公里,登录有重要价值的文物点1.2万处,基本摸清了杭州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荐申报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第六批省级文保单位和第四批市级文保单位,十一五期间,新公布文保单位126处,使得全国重点文保单位达到24处,省级文保单位66处,市级文保单位343处。编制了《飞来峰造像保护规划》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项规划及文保单位用地规划。全国和省级文保单位的文物“四有”档案大部分编制完成。文保通讯员制度逐步建立,建立了文物、房管、规划等部门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方协作。

大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共实施考古发掘项目70项,达3.2公顷,考古资料整理工作取得重大突破。良渚遗址、临安城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十一五”一百处重点大遗址名录。良渚遗址被公布为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编制完成《南宋皇城遗址保护规划》、《跨湖桥遗址保护规划》和《良渚遗址保护规划》等大遗址保护规划。依托跨湖桥考古遗址建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对遗址进行了环境整治与展示。南宋皇城遗址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博物馆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新建良渚博物院、萧山博物馆、官窑博物馆二、三期等,改造完善博物馆设施,博物馆达到80余处。开展博物馆达标竞赛活动和星级讲解员培训评定工作,征集文物近3000件,共有文物藏品51700余件,完成馆藏数据库三级以上7000件文物藏品数据录入。推出400余个临时展览,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830万人次, 开展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举办展览活动300余项,共有24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参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五)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喜人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以全党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不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十一五”期间,9个基层党组织升格为党委,2个基层党组织升格为党总支,新建党组织2个。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加强,党员数量达到3127人,党员队伍的思想素质和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有效推进。制定实施了《完善惩防体系建设打造“廉洁景区、廉洁园文” 2008—2012年实施计划》,狠抓教育,狠抓纠风,狠抓监督,狠抓机关事业单位作风建设,狠抓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行工程效能监察全覆盖,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行使权力的监督,施行党务公开,全面推行政务、厂务、事务、村务公开。党的组织、思想、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喜人。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和公民20字道德规范,大力开展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AAAAA级景区、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点创建等活动,精神文明建设成就喜人。至2010年末,全区有省级文明单位5家,省级文明社区3家,省级文明村2家。群众团体作用发挥明显,各级工青妇等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结合青少年和妇女需求,积极开展青工技能比武、园文青年讲坛、青春交友行动、妇女素质提升工程,创设了五四红旗团组织、青年文明号、创新创优项目申报、西湖志愿服务、优秀青年岗位能手等创建载体,充分发挥了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共成功创建1家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2家全国青年文明号、1家全国巾帼文明岗,区团工委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浙江省先进团委称号。

当前,西湖风景名胜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园林文物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名胜区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仍不够合理,税源经济拓展空间日益缩小,经济发展潜力受制约,财政收入总量不大;管理体制部分职能还未到位,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有待加快;与世界遗产的要求相比,景区保护与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强化;城市绿化、文物保护工作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和文化需求相比,任务还十分艰巨;科技和人才培养还需进一步加强,缺少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我们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去解决。

二、“十二五”期间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区园林绿化及全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仍将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新的挑战,总的有利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善于在形势发展变化中捕捉新机遇,在合作竞争中增创新优势,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妥善应对各种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坚持创新发展,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不断开拓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主旨,着力加强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加强城乡区域统筹,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着力建设高素质队伍,实现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为杭州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园林文物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管理水平,有效整合全市文化遗产,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有效;提升全市生态文明水平,实现从绿化到美化、彩化的转型升级,完善“一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名胜区建设更上新水平,管理体制进一步固定、深化、完善,综合实力日趋雄厚,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殷实,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更加协调,社会管理更加完善,加快建设创新型名胜区,积极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风景名胜区和“五最”(最清洁、最美丽、最有序、最文明、最安全)世界文化遗产地。

2.具体目标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

绿化环境进一步提升。至2015年,市区新增绿地250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50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6.5%,市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

文物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增加近200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市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达到95%以上。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处,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达到8处。

表1: “十二五”时期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及园林文物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10

2015

目标值

年均增长

(提高)

指标属性

名胜区发展

财政总收入(亿元)

4.05

5.95

8%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3.04

4.47

8%

预期性

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

6.5

10.47

1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6200

27900

11.5%

预期性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约束性

人才总量(个)

2793

4500

10%

预期性

城区绿化

5年市区新增绿地面积(万平方米)

——

2500


预期性

5年屋顶新增绿化面积(万平方米)

——

50


预期性

城区绿地率(%

35.98%

36.5%


预期性

城区绿化覆盖率(%

39.3%

42%

0.54个百分点

预期性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

15.1

16


预期性

文物保护

省级以上文保单位重大险情排除率(%

100%

100%

——

预期性

市级文保单位和文保点重大险情排除率(%

95%

95%

——

预期性

博物馆数(个)

80

100

4.6%

预期性

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个)

433

600

6.7%

预期性

濒危和重要乡土建筑保护数量(个)

——

2000


预期性




















(三)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规划,开拓创新,坚持规划共绘、设施共建、产业共兴、环境共保、品质共享,公共资源均衡化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继续实施西湖综保和南宋皇城大遗址综保工程,加强对西湖文化景观及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古镇村落、乡土建筑等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

坚持绿色低碳原则。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快城区绿化建设和养护管理,持续推进美化家园和立体绿化工程,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倡导绿色、生态、低碳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以改革创新和人才培育为重点,为风景名胜和园林文物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着力推进体制创新,理顺管理体制,整合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国有资本,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立足世界遗产标准,切实加强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管理
风景名胜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西湖作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城湖相映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必须加强对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和《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先期实施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基础上,从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文化内涵、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入手,继续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以世界遗产地的要求,对名胜区全面做好保护、管理工作。

1.全力强化西湖文化景观保护与管理。西湖文化景观项目于2011年6月2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顺利通过最终表决,已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中国湖泊类文化景观遗产零的突破。以西湖成功申遗为新起点,严格按照世界遗产保护的要求,自觉遵守世界遗产保护公约,制定执行《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组织实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全力推进西湖文化景观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尽早完成相关规划整治目标。加快西湖文化景观预警监测信息管理平台构建,成立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不断完善数据库信息、系统管理、监测预警等各项功能,使其在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健全长效管理体制。以世界遗产的标准,健全名胜区长效管理、联动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五最”(最清洁、最美丽、最有序、最文明、最安全)世界文化遗产地。创新巡查模式,抓小、抓早、抓重点,加强上下联动,强化基层互动,将巡查工作做深、做细、做精、做实,市、区查问题整改率达到100%。完善实时监控系统的管理,充分发挥监控系统的实效功能。完善网格化管理,增强区域联动,重点加强餐饮服务污染防治,整治景区无证导游、无证兜售、非法营运、残的等难点问题,优化旅游市场秩序和环境,确保旅游安全。根据遗产地保护要求,分流传统热门景点人流量,合理调整和改善区域内的交通组织方式,重点加强景区过境车辆管理和疏导。健全基层防灾组织体系,加强防灾应急队伍建设与管理,完善抗灾防灾各项制度、预案,加强汛前自查与区查,做好防雷重点单位管理与防雷设施建设,加强防灾物资储备,改善景区道路低洼积水,做好树木加固。健全森林防火巡查管控工作机制,发挥防火联防片作用,更有效地防止山林火灾。深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培训,提升景区抗灾减灾综合能力。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推进松材线虫病防治,切实履行野生动物保护职责,加强对景区内张网捕鸟、私放野猪夹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大力遏制“毁林种茶”行为。

3.加强和完善名胜区规划管理。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依据,完成吴山、凤凰山、虎跑、钱江等九大景区详细规划的报批工作。强化规划管理,严格禁止在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实施与风景名胜游览无关的建设项目,坚决清除违法建筑及构筑物,整治有碍景观的建筑。积极开展危房收购,鼓励外迁。完善项目报批审核制度,完善专家论证制度、可行性研究制度和公示、公展制度;完善市“三委四局”联席会议审查制度,特别是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二级和三级缓冲区内建设项目的审批办法,进一步强化风景名胜区和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缓冲区建设项目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专栏1  西湖风景名胜区九大景区



 

面积或范围

规划内容

环湖景区

东起湖滨路,北至灵隐路、北山路和白沙路包括少年宫广场,西北连龙井路和三台山路,西南转法相巷过双峰村二组、玉城山接青龙山山脚,东南以南山路为界,南以南屏山、九曜山山脊为界,总面积10.95平方公里。

保育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促进和谐共生城湖关系,建设连续公共开放空间,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山景区

东起保俶路,南至北山路,西、北至曙光路(以规划道路中心线为界),总面积2.19平方公里。

近期以整治和恢复景点为主,远期通过全面,环境整治、严格建设控制、合理用地调整、适度景点开发以及完善的配套建设,建立完善的风景游赏系统,形成城景和谐共美、自然与人文相融、山水景观和谐共美的特级风景区。

植物园 景区

东起曙光路,西至老和山至北高峰山脊,北沿浙大与老和山边界、经青芝坞玉泉社区转玉古路至浙大路为界,南沿灵隐路由洪春桥沿金沙溪上至白乐桥村,以梅灵北路为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

消除现状植物园景区和园区不分、保护与利用等突出矛盾,协调植物园景区和园区关系,把植物园发展成为集物种保存、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植物园。

灵竺景区

自九里松沿灵溪南路,折西顺金沙涧,上至白乐桥村,折上九峰山、北高峰、石人岭山脊,东折天竺山山脊,转棋盘山、天马山、月桂峰山脊至九里松,总面积6.06平方公里。

全面保护灵竺景区佛教文化、石刻文化和山林、溪流自然风景景观资源的原真性、完整性与可持续性,消除景区景源保护与利用、景群之间游客冷热不匀、旅游高峰期与日常交通量等矛盾,建设和谐景区;突出佛教文化主题与林幽溪清的自然景观主题,丰富多样的展示和利用,科学合理的参与体验,展示杭州深厚的佛教历史文化。

钱江景区

东起钱塘江大桥北引桥,转北至马鞍山、虎跑后山、白鹤峰、杨梅岭山脊线,北至杨梅岭村北口、龙井村南口,西至琅珰岭、万林背山脊线,南至之江路,总面积8.90平方公里。

严格保护山林、溪涧、茶园,综合整治景区风貌,完善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景区景观环境、服务设施的风貌与质量,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塑造杨梅岭村、九溪徐村景中村的风貌特色,充分展现九溪十八涧历史上的景观意境;逐步外迁与风景名胜无关的设施和用地,基本完成景区景点体系的建设,形成完善的景区旅游服务体系和游览体系。

五云景区

西部界线为狮子笼、竹杆山、百子尖一线山脊,南界临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即梵村、红庙山、九溪玫瑰园一带山脚,东侧为许家坞、五云山顶、万林背、琅珰岭、天竺山至北端狮子笼,北至梅灵隧道南侧与三天竺相接,总面积10.78平方公里。

加强村居整治改造,改善村居环境。充分挖掘利用山地风景资源,扩大游览范围,充实景区观赏游览内容,增加相应的游览服务设施。加强交通管理和设施配套完善,规范停车管理,控制交通容量,降低交通污染。加强对风景旅游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恢复培育,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开展多层次游憩活动。

吴山景区

北起河坊街、大井巷、至鼓楼,东自鼓楼沿十五奎巷、丁衙巷、瑞石亭、大马弄、太庙巷、中山南路、白马庙巷、市第四人民医院西北面围墙、严官巷、杭州卷烟厂西面围墙至万松岭路,南界为万松岭路,西自万松岭路、铁冶路接四宜路至河坊街,总面积1.25平方公里。

完整保护,融审美、生态、文化于一体,配备与功能相适应的游览、服务及管理设施,建立与周边城区和谐共处的关系,展示本风景区特有的文化,提供舒适的游览、休闲、健身场所。

虎跑龙井景区

东北接环湖景区以三台山路为界,东南接凤凰山景区,以东方龙大酒店、花家山庄、青龙山庄用地东边界及虎跑路为界,南以虎跑后山脊线、杨梅岭村用地北界为界,西以龙井村用地南界、龙井村和双峰村西边第一道山脊线、茅家埠村用地西界、吉庆山路为界,北以灵隐路为界,总面积9.01平方公里。

保护风景资源和生态环境,突出景区以龙井茶、虎跑水为代表的西湖山林和龙井茶景观及文化特色,合理安排各类用地,优化道路交通组织和服务设施系统,协调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成为生态环境优良、风景及文化特色突出、游赏体系完善、游览服务设施完备、交通方便的景区。

凤凰山 景区

北起万松岭路转南山路,上南屏山、九耀山山脊至西侧虎跑路往南达钱江北岸,南界为钱江北岸沿江转西湖引水管线、转沿规划凤凰山路中线至馒头山路、接中河高架路止于万松岭路中线,总面积7.07平方公里。

保持凤凰山景区内吴越、南宋等历史文化资源和江湖、山林自然风景景观资源的真实性与环境的完整性,消除城区与景区不分、保护与利用突出等矛盾,突出吴越、南宋的文化主题与江湖、山体的景观主题,对景区进行深入全面的挖掘,丰富多样的展示,科学合理的利用,展示杭州深厚历史文化。



4.深入实施两大综保工程。按照“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继续推进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建设。重点完成中国茶叶博物馆三期扩建、杭州植物园综合整治保护、城西休闲公园建设、杭州博物馆建设、西湖水生态恢复与水环境改善、肖峰等艺术馆建设、“景中村”纵深整治等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南宋博物院、白塔公园、将台山南宋佛教文化生态公园、吴山综合整治等工程项目,不断提升景观质量,充实文化内涵。积极创造条件,力争尽早实施“之紫隧道”和“净寺下穿通道”等工程,缓解景区交通压力;倡导低碳、绿色交通,积极争取改变景区道路成为城市交通主干道的现状。

专栏2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重点项目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

南宋博物院

拟建的南宋博物院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宋临安城遗址皇城部分,以南宋皇城遗址保护范围区域为核心,将遗址公园建设与遗址保护、博物馆展示有机融合。重点实施范围,东至中河高架下中线、东南侧沿凤凰山东路中线、南至宋城路外推35米、西南和西北侧顺山脊为界、北至万松岭路中线,面积约85万平方米。

白塔公园

把白塔公园建设成为南宋皇城大遗址南部的一处历史内涵丰富、文物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文化展示区、文物保护区和旅游休闲区。

中国茶叶博物馆三期

原馆区原貌修缮整合,拟于龙井山园位置建设分馆。坚持“保老建新”原则,主馆不再新增建筑,只作建筑修缮功能提升;分馆重新规划,新建建筑5000平方米。

将台山生态文化园保护

对此区域进行生态性修复,充分利用将台山崖壁增加佛文化主题雕刻内容,丰富和增加文化内涵,形成新的景源,建设佛教配套建筑和文化旅游配套建筑。

城西休闲公园

将杭州市雕塑院搬迁至公园内,增设公园特色花卉培育养护基地和部分配套用房,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公园。

植物园综合整治

改善提升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现有专类园,新增专类园的建设,整治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挖掘、充实人文内涵,修缮历史建筑,整治园内建筑,周边环境绿化整治,进一步美化彩化,逐步改造山林林相,增加绿化层次和季相变化等。

西湖生态恢复与水环境改善

西湖生态引水及优化调控示范工程;高氮引水高效低耗降氮示范工程;重污染湖区生态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湖西生态系统调控工程。

吴山景区综合整治

恢复重建仁王讲寺,彻底整治周围危房、脏乱环境,增设管理服务用房、商业服务用房及停车场等服务设施,完善提升吴山景区;通过拆迁和整治打通仁王讲寺连接中山南路(中河路)、万松岭隧道的白马庙巷,拓宽景区道路,扩展景区出入口;将仁王讲寺景区与中山南路传统街区、吴山景区连成环线实现无缝连结,构成一个景群。

景中村整治

实施拆违清障、立面整治、充实绿化、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景观等。

西湖综合保护提升完善

对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施以来的项目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制定项目维修计划,对相关设施进行及时维护,对游客市民反映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提升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杭州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杭州旅游休闲综合体

对灵隐景区大安停车场区块1-5号商业用房、灵竺路和大安停车场实施整治,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绿化进行调整、商业业态进行重新规划,打造与灵隐景区相适应,集旅游、休闲、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杭州博物馆

收购相邻的原吴山博物馆作为杭州历史博物馆的北馆,通过升级扩建、调整功能、提升品位,整合组建成杭州博物馆。

章太炎纪念馆改造

对章太炎纪念馆规划整合,建设辛亥革命和光复会展示中心、资料中心和研究中心。对章太炎纪念馆、张苍水祠、墓等区域整体提升完善。


    专栏3  名胜区基础设施工程重点项目


工程名称

建设内容

南山路净寺地下通道

按照西湖申报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要求,为恢复清康熙时期净寺院落空间及寺前广场历史原貌,确保净寺雷峰塔景区景观空间完整性,拟规划实施南山路净寺地下通道工程。

玉古路地下通道

根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园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拟将玉古路北起玉泉派出所、南至灵隐路路段改为地下隧道,原有道路等级下降为公园内道路,隧道长约650m

茅家埠停车场

在茅家埠村新建二层停车场,即一层为地下停车场,地上为林下生态停车场,车位数初步设计为200余辆。

万松岭停车场

在万松岭路一侧的南山经济股份合作社集体土地建设停车场,车位数在400辆以上。

景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

根据消防站建设标准,完善消防站建设;加强道路、水源等消防设施建设。至2015年,消火栓数量达国家标准,实现管理数字化。


5.优化提升西湖环境质量和景观水平。结合杭州市全天候环境质量实时监控网络建设,有序推进西湖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完善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及蓝藻爆发预警、处置机制,加强植物园、九溪等区域水塘、水生生物治理,进一步改善与提高西湖水体环境质量。广泛普及生态环保知识,积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深入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程,建设“低碳、绿色、生态”景区,提升名胜区生态文明水平。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全面改善名胜区大气环境。改造提升名胜区污水管网系统,重点解决龙井村污水提升泵能力不足、污水管网完善等问题。加强九溪溪水等水资源保护,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和防治,强化农家乐等服务业的环保要求,实现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共荣发展。积极组织开展各类大型花事活动,丰富名胜区文化活动内容;择优引进新优植物品种,进一步优化景区彩化水平,不断提高名胜区园林养护水平。

四、立足科学发展,推动名胜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西湖风景名胜区要围绕富民惠民安民,把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作为首要之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税源经济、门票经济、文创经济、楼宇经济和电子商务,创新选商引税,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努力增加财政收入,确保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街道、社区和村庄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不断提高景区内人民生活品质,构建和谐社会。

1.加快名胜区经济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充分利用名胜区的自然资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成果,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为农村发展特色经济创造更好条件。保护西湖龙井茶传统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传承传统炒制工艺,提升西湖龙井茶品牌形象。规范农家乐、茶楼和青年旅社等经营管理秩序,调整经营结构,实现景区农村经济由单纯的“种茶”向“品茶”、“农宅”变“驿站”等休闲旅游经济跨越,实现 “一村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发展,努力把景中村建设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示范点。农村经济总收入年均增加10%,村级集体可分配收入年均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5%,达到2.79万元以上。

积极引导、发展服务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腾笼换鸟,转变粗放型经济结构,引进创意设计、园林设计、艺术创作等机构,打造创意社区、艺术村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结合名胜区旅游集散地、农家乐集聚地完善建设,优化发展旅游纪念品和商品零售业,适度发展婚庆、摄影服务业等。

专栏4  名胜区农村特色发展


 

发展特点

龙井村

翁家山村

杨梅岭村

九溪村

以西湖龙井茶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功能,展示传统种质资源、手工炒制技艺和优越自然环境。利用独特山地民居特色和龙井御茶园、狮峰山、十里琅珰、九溪十八涧等自然景观,打造西湖龙井茶传统历史文化村落。

梅家坞村

梵村村

提升发展以农家茶楼为特色的农家乐休闲产业,利用西湖龙井茶和梅坞春早,建成 十里梅坞典型茶文化休闲观光长廊。

满觉陇村

凸显茶桂结合的休闲功能,挖掘传统桂花制作工艺,打响满陇桂雨虎跑水、龙井茶” 品牌。发展青年旅社,实现由农宅驿站的经济跨越。

茅家埠村

双峰村

灵隐社区

充分利用西湖胜景、上香古道、灵隐寺等自然环境和佛教文化,发展素食餐饮、青年旅社、文创产业、城市与景区结合部特色经济。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办学(园)条件,努力探索名校(园)集团化办学新模式,建成南山区块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发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优势,把名胜区建设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课堂。理顺教育管理体制,确保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以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推广”活动为抓手,建设健康景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卫生服务能力,完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所有卫生站室全部达标,并加快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提高群众对公共文体设施的占有率和享用率,发挥综合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等文化阵地的功能,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3.健全社会保障。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创建充分就业名胜区;整合培训资源,加大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切实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和劳动保障站室能力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名胜区内居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达到95%以上,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健全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助医、助学、助残、助老”等各项救助政策,加强名胜区、街道、社区(村)三级救助圈制度管理,实施分类别、分层次救助,规范救助程序,提高救助水平;实施区内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建立健全低收入家庭收入核查机制;巩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工作成果,加强农村五保供养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快发展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举措,所有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加强慈善组织体系建设,完善捐赠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救助活动。

4.完善农村和社区建设。全面提高城乡社区管理能力,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完善居(村)民自治长效机制,探索建立选举观察员制度,全面加强民主监督的力度。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增强社区工作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逐步推进农村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推行 “居务公开”、“村务公开”,健全“三资”管理机制。深化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建设,增强服务理念,拓展服务方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方面的需求。争创1—2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5.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合理配置基层维稳、信访、综治、司法力量,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完善社区“和事佬”协会,构筑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矛盾纠纷调解体系。严格执行信访工作“一把手”责任制,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重大事项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积极解决利用公益性岗位组建防控组织,切实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群防群治等综治维稳队伍建设和技防设施建设,强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全球眼”治安动态监控系统,形成“打、防、控、疏”一体化长效机制,全力打造“平安景区”和杭城“首善之区”。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积极防范和有效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的发生。

6.加强区县协作。充分发挥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园文局)优势及特点,按照“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为主要内容,与淳安县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加强在休闲旅游业、景区建设、茶产业、特色农业、特色镇和村庄建设、就业培训等协作。根据实际情况,对淳安县在文物保护、博物馆建设完善、党史遗迹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等项目安排选择和补助比例上,予以倾斜和支持。进一步落实区县协作专项资金,用于结对乡镇项目建设资金。实现区县协作互利双赢,城乡统筹发展。

五、立足生态型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区绿化水平

深入贯彻“环境立市”战略,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提升全市生态文明水平。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建设“绿色、低碳、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市为重要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实现从绿化到美化、彩化的转型升级。通过“四园、多区、多廊”的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一圈、两轴、六条生态带”的生态结构体系。

1.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建立“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公园体系,加快实施24个市级公园、61个区级公园建设,启动白塔公园、千桃园公园、西塘河公园、城市新中心公园、下沙中心公园等市级公园和海潮寺公园、江滨公园、芦荡公园等区级公园建设项目。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和“美化家园工程”,完成绿化美化和美化家园工程100处,优化高架绿化植物配置模式,实施运河两岸景观提升工程。加强园林绿化碳汇研究,加大碳汇能力强的植物在城市绿化中的运用力度。遵循适应性、多样性、多彩性原则,突出杭州地方特色,至2015年,市区新增绿地2500万平方米,屋顶绿化50万平方米,城区绿地率达到36.5%,市区绿化覆盖率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

专栏5  城区园林绿化重点建设项目

 

 

面积(万平方米)

建设内容

千桃园

天鹤路与上塘河之间

16.5

园林绿化

西塘河公园

轻纺路南面,西塘河东面

12.35

园林绿化

南宋皇城

遗址公园

东至中河路,南至宋城路,西至笤帚湾山脊,北至万松岭路

78. 97

园林绿化

文物保护

城市新中心公园

东至钱江路,南至新安江路,西至秋涛路,北至灵江路

16.7

园林绿化

西兴大桥

桥头公园

北至钱塘江,南至滨盛路

33.57

园林绿化

湘湖二期

萧山区湘湖

35.0

园林绿化


2.创新园林绿化养护管理。坚持制度化、市场化、属地化管养,通过法规、行政、经济、舆论、信息化等手段,进一步加强市区绿化养护管理工作。加强措施,完善体制,加快实现养护监管机构的职能调整和职责到位。优化完善评比活动和养护综合考评、园林植物养护管理工作技术规程和各类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城区绿化养护管理水平。加强城区绿地防灾避险建设,积极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开展古树名木无损监测,筹建杭州市树木存储中心,建立市区古树名木数据库和植物资源等基础资料数据库。建立园林绿化电子地理信息系统,创建“国家重点公园”5处以上。

3.健全绿化工程和绿化市场管理。根据《杭州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修改实施细则,完善《杭州市城区绿化养护市场信用管理办法》、《杭州市绿化工程招投标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构建和完善全市园林绿化质量安全监督的二级管理体系,实施园林绿化工程安全和文明施工的“双标化”评比活动,强化园林绿化质量安全监督。加强对园林企业的管理,将日常的检查考核与企业资质认定相结合,提高养护企业养好城市绿地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企业素质和能力,使园林企业队伍更加专业化、技术化和规范化。

4.加强园林绿化科技研究和应用。加强与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重点研究和解决城市绿化建设、管理中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园林绿化碳汇研究、立体绿化、新优植物培育、养护、绿地保湿系统与节约型园林的应用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推进园林绿化整体发展。充分发挥园林绿化行业协会作用,加强与国内外园林行业间的交流,拓宽我市园林绿化思路,不断促进城市绿化管理上档次,创全国领先水平。

5.加强绿化科普宣传。发挥我市园林绿化资源丰富、文化多样、积淀深厚、潜力巨大的优势,充分利用园林绿化的社会公益性、科普教育性和文化游憩性,精心设计载体,搞好宣传普及,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绿化工作的浓郁氛围,使广大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强生态意识,倡导生态文明,弘扬生态文化。

六、立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加强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
全面提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加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整体风貌和城市格局保护力度,有效保护全市文化遗产。以西湖申遗成功为契机,重点加强我市的国家、省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以大项目建设为带动,开展乡土建筑保护;实施南宋皇城遗址和良渚遗址等大遗址的保护,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文物管理机构、博物馆建设,完善文物保护体制。

1.加强重点文物保护与利用,提高科技保护水平。以项目实施为带动,有计划地推进文物维修重点项目保护和建设,完成浙东运河之头、吴汉月墓等重点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缮,对宝成寺麻曷葛剌造像、白塔、飞来峰造像、石佛院造像、通玄观造像、南观音洞等重要的石质文物实施科技保护。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研究,增加文物科研项目投入,加大应用现代科技保护文物古迹,展示历史文化。“十二五”期末,省级以上文保单位的重大险情排除率达到100%,市级文保单位和文物保护点达到95%以上。

专栏6  石质文物保护工程


 

 

保护措施

飞来峰造像

西湖景区灵隐

实施防风化保护二期工程

烟霞洞造像

西湖景区翁家山

实施防洪防风化监测

石佛院造像

西湖景区吴山

防风化保护

宝成寺

麻曷葛剌造像

西湖景区吴山

防风化监测

通玄观造像

西湖景区吴山

防风化保护

吴汉月墓

西湖区玉皇山南

墓内石刻防水防风化保护

朱熹昙山题刻

西湖区双浦镇

实施石刻防风化保护工程

白塔

上城区白塔岭

实施加固保护工程


2.积极推进申遗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实施大遗址保护工程。积极配合做好大运河与良渚遗址的申遗工作。有序推进南宋博物院建设,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施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积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市域考古,推进全市地下文物保护工作,加快实施富阳泗洲造纸遗址、老虎洞南宋官窑遗址保护工程,加强对半山、留下等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管理。

专栏7  大遗址保护工程


 

 

保护措施

泗洲造纸遗址

富阳市

建造中国造纸博物馆,建设遗址公园。

良渚遗址

余杭区

良渚古城风貌保护,反山、瑶山等遗址保护展示,建设考古标本库房和文物保护科技实验室。

跨湖桥遗址

萧山区

跨湖桥遗址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南宋临安城遗址

上城区

编制保护规划,开展核心区考古发掘,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南宋博物院。

老虎洞窑址

上城区

排水加固,窑址防风化保护



3.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农村乡土建筑,开展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制定全市农村乡土建筑和历史村落保护维修和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将乡土建筑保护与革命遗迹保护纳入杭州文物保护体系,完成2000处以上濒危和重要乡土建筑的抢救修缮任务。配合相关部门完成五柳巷、思鑫坊等历史地段保护工程,启动对西兴老街、长河老街、新叶、深澳、淳安芹川古村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修缮和环境整治。

4.加快博物馆建设,提升博物馆软硬件水平。加快博物馆硬件建设改造步伐,提升完善中国茶叶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场馆设施,建成建德、临安、富阳、淳安等县级博物馆,实现县县有博物馆。发掘民间文物资源,加强近现代和当代民俗文物的征集。提高展览展示水平和质量,完善博物馆达标竞赛活动和星级讲解员培训评定工作。继续推进藏品数据库建设,加强文物安全防范,完善和改造博物馆安全硬件设施,建设杭州市文物藏品中心库房。加大对民办博物馆扶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乡镇、个人创办具有行业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民间博物馆,鼓励社会资金支持公益性文物、博物馆事业,使得杭州博物馆数量达到100处,国家一二级博物馆达到8处。整合博物馆资源,充分发挥优势,深化第二课堂活动,强化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旅游服务功能。

5.做实文物保护基础,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文保规划引领,完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增补完成《杭州文保单位用地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全部省级文保单位建档,启动县市级文保单位建档工作;编制完成2000年至2010年间重点文物修缮工程报告。巩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成果,登录有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推荐申报各级文保单位,全市增加200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初步建立石质文物、土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监测系统,建立全市文物保护基础数据库、文物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博物馆。

6.完善文物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促进文物保护社会化。加强文物保护与规划建设、文化管理等合作,切实提升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水平,有效整合全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实市级和区、县(市)级文物部门力量,完善市、区、街道(乡镇)、社区的各级文物保护网络,将文物日常保护管理工作确实落实到社区和乡村。建立长效人员培训和轮训机制,着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中高级业务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在大遗址、窑址、古墓葬区以及野外不可移动文物较为丰富的区域建立专职与业余人员相结合的群防群治队伍,建成信息灵敏、反应迅速的保护网络。建立应急机制,完善公共场所安全设施。

七、立足改革创新和人才强区,加快建设创新型名胜区

以创新驱动为导向,以产业创新为重点,以文化创新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快建设创新型名胜区(园文局)。

­1.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继续推进名胜区项目投资和财政财务、国有资产等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公共资源交易,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营运机制改革。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完善和充实项目库,集中力量抓好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重要项目,有效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不断完善政府投资监管稽查制度。以名胜区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为投、融资平台,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整合优质资源,提高国有资本营运能力,依托名胜区,做好管理输出,走出名胜区发展壮大,做大做强国有资本。积极寻找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名胜区经济活力,实现跨越发展。

2.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创新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转换用人机制,完善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通过深化改革和体制创新,建立起管理与经营分开、管理与园林生产养护分离的运行机制,强化公益属性。实行绩效管理,完善岗位绩效工资制,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事业单位生机与活力。

3.加强科技创新。围绕节能减排、低碳城市、节约型园林目标,积极开展园林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的研究和技术转化,开展相关基础研究。积极改善科技成果推广工作机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挥相关的行业协会、学会、技术推广中心等作用,加强规程编制完善,加快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大科普基础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动物园、植物园等的科研科普功能。

4.全面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坚持人才优先、服务发展的原则,以开放的视野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流动、激励机制,营造更为灵活、开放、高效的人才环境。抓好名胜区领导人才、专业技术、经营管理、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者等六支人才队伍的建设,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4500人,年均增长10%。加强园林、文物领军人才、现代服务和旅游业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做好“131”、“151”人才梯队推荐选拔,促进国家、省、市人才梯队建设,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讲解、园林绿化等一线人才的培养,力争到2015年,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比重达15%以上,技师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20%以上。

5.提升信息化水平。完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有效机制,以电子政务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综合型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实现政府办公、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网络化。建设名胜区一体化基础数据中心,运用“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无线传感和数字化网络等技术,通过信息化手段,更好的实现对名胜区(园文局)的保护、利用、规划、建设,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极质JIN代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建设专业旅游门户网站,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力,提升名胜区形象,通过三维可视化引擎,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名胜区三维数字地图等信息资源,为景点、酒店等服务单位提供网上展示和服务预定的统一平台,逐步实现网上游“西湖”的电子商务新应用。

八、立足依法行政,不断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健全职责体系,提高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区(局)依法行政水平。

1.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证制度,规范完善决策听证程序;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和实施情况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2.完善法规体系。围绕中心、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杭州市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规章的研究和起草工作;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扩大社会公众参与程度;建立规范性文件备案、定期清理制度。

3.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全面规范行政许可的实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自由裁量权行使,健全行政执法程序;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探索和创新评议考核新机制;大力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综合执法体制。

4.加大依法行政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建立健全依法行政学习培训制度,着力实施行政执法人员业务轮训;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宣传力度,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九、加强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致力建设和谐名胜区
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提高名胜区人民文明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发掘西湖文化内涵,加大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力度,打造文化品牌,开展优秀文化产品配送工作,向名胜区广大职工、居民和国内外游客开展送戏、送展览、讲座等服务。实施基层文化队伍振兴计划,培养和扶植一批文艺创作骨干。全面加强本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争取有更多项目(传承人)入选省级、国家级保护名录。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繁荣西湖文化事业。

2.继续推进创建工作。以巩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和AAAAA级景区创建成果为载体,以提高居民、村民和职工的整体素质为重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未成年人第二课堂建设,加强文明创建力度,推进名胜区和园林文物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

­3.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围绕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成就,结合景区实际,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实践活动。坚持以宣传名胜区和园林文物职工群众新形象为主题,加强活动载体建设,积极倡导爱西湖、爱岗位、敬业尽责的精神。针对国内外游客不同旅游需求,充分发挥名胜区自然和人文优势,介绍和宣传西湖园林文化、名人名家名作、生态文明、爱国主义、中华历史文化等。

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根本保证
1.提升政治理论素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省委、市委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学习型、创新型名胜区建设。按照 “内强实力、外添魅力、人增合力”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相应的思想政治研讨和教育培训机制,强化实践锻炼,不断提高干部员工的理论水平和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

2.强化党政人才培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形成坚强领导合力。进一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以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素质和执政能力水平为核心,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加强新任领导干部上岗培训,加强实践,让干部学以致用。通过公开招考、民主推荐等形式,扩充后备干部队伍。坚持有计划选派干部上挂、下挂和外派锻炼,建立健全选派干部交流挂职锻炼制度。重视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

3.加强基层组织和队伍建设。结合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工作特点,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出发点,深入开展“西湖先锋”创先争优等活动,树立一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以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水平。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片组户联系”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建设,推进城乡区域统筹。以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党建工作机制为目标,深入开展国有企业“四强”、“四优”党组织创建活动,全面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通过党的建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基础,努力使区(局)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开创名胜区城乡统筹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4.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以打造“廉洁景区、廉洁园文”为目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工作方针,扎实推进具有名胜区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贯彻实施2008-2012年惩防体系工作规划,认真编制2013-2015年规划,不断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持续开展理想信念和廉洁从政教育。大力加强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形成“让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加强党内监督,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整体效能,完善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构建,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完善政务公开,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5.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积极作用。重视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注农业和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注重加强与人大、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高度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加强审计、财政监督和统计、物价管理工作,有效强化档案管理等基础工作。继续加强工会、妇联、老龄委、共青团、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理念,充分发挥西湖志愿者在西湖保护、管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完成征兵、民兵、预备役、转业复退军人安置、人防等工作任务,大力支持国防建设。

规划是蓝图和指导性文件,要进一步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分解落实任务,并在年度计划中实施,制定和完善相关专项规划、实施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监测,开展中期实施评估,根据发展的需要和规划修编程序,及时作必要的调整,确保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开创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和园林文物事业发展新局面而共同奋斗!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