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1002001/2017-1496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文号: | 公开日期: | 2017/12/14 9:02:54 | |
发布单位: | 名胜区管委会 | 主题分类: | |
有效性: | 有效 |
发布日期: 2017- 12- 14 00: 00 访问次数: 来源: 考古研究所 |
2017年,考古所紧紧围绕区(局)提出的建设一流的“世界遗产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杭州旅游产业集聚区、杭州历史文化体验区”这一圆心,“全面强化西湖和运河世界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继续推动城区绿化和园林文物事业高起点上的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实干至上,行动至上,狠抓落实,稳扎稳打,在田野工作、科技保护、学术研究与公共考古等各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考古工作稳扎稳打
截至11月中旬,考古所已完成考古项目47项。其中考古调查1项,勘探38项,发掘8项。调查面积8平方公里,勘探面积近110万平方米,发掘总面积11650平方米。紧急处理突发事件4起。发掘墓葬88座,出土文物标本3050件(套)。发现五代吴越国官署建筑、南宋南高峰塔基及荣国寺塔院、南宋临安城引水设施、南宋仁和县址、宋元时期城墙、元代兴福寺及明清海塘等重要遗址。
(一)城区考古亮点纷呈
2017年,城区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继续有序开展,完成滨江塘子堰地块项目、杭州国际商贸城单元G1802-06地块等考古勘探项目38项,先后开展了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公寓区域地块、百井坊巷综合改造B地块、南高峰塔基等8项考古发掘。其中,最受杭城市民关注的杭州工具厂A地块(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也已于上半年正式开工,现已基本完成第二层,即明清地层的发掘工作。发现了墙基、路面、水井、廊、灰坑等遗迹。出土大量青花瓷片,器形主要有碗、盘、盅等。
2017年伊始,为配合省军区后勤部基建工程,考古所抽调精兵强将对上城区上仓桥路11号内的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揭露了多处宋、元时期的城墙、建筑台基、散水、天井、道路、水井、灶和排水沟等遗迹,出土了一批以龙泉窑青瓷为主的碗、盘等瓷片,以及板瓦、筒瓦、鸱吻等建筑构件。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料。
在南高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发现南高峰塔塔基、道路、塔院(荣国寺)建筑基址等遗迹,出土少量瓦当、滴水、塔砖等建筑构件。此次考古发掘,确认了南高峰塔的准确位置与历史时代。基本弄清宋代南高峰塔前塔后院的整体空间格局,为“双峰插云”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对南高峰塔原有布局的复原研究以及西湖文化遗产的整体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百井坊巷综合改造B地块考古发现仁和县部分宋代建筑基址,以及元代河道、元代兴福寺部分工字型台基等重要遗迹,为南宋临安城复原、杭州城市变迁、古代城市发展史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完成了劝业里10-2地块的发掘。发现3个地层,揭露了元明清时期的建筑遗迹多处及唐墓两座。建筑遗迹包括墙基、路面、排水沟、天井、水池、水缸等重要遗迹,并出土了一批以青瓷、青花瓷为主的碗、盘等器物瓷片以及南宋时期木质引水管1条。木质引水管截面呈方形,以榫卯结构相连,发掘长度10米。唐代墓葬的首次发现,为研究杭州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材料。
为保障地铁五年攻坚计划的顺利进行,考古所主动对接地铁集团就杭州地铁三期工程建设涉及相关考古工作进行洽谈。力求既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
(二)区县考古稳步推进
2017上半年,完成萧山湘湖陈家埠地块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21座,土墩墓,土坑墓,砖室墓和石室墓均有。其中,M1、M5、M6为明代曹氏家族墓。曹氏家族墓地规模宏大,整体由地表茔园、神道和墓室组成。地表茔园由土堆、墓穴、围墙、环道和五级台地构成。台地前设长度约40米,宽1.6米的之字形神道。曹氏家族墓共出土7合墓志,包含大量信息,为研究明代南方地区的丧葬制度、地方史、家族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
在临安市政府人防停车项目考古发掘中,发现五代吴越国时期的一处大型建筑遗迹,应属衣锦军治所的官署建筑,属重大发现,是临安五代及宋元时期城址面貌及其变迁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吴越文化品牌的又一重要内涵。
完成淳安瀛山书院遗址的清理。瀛山书院遗址位于淳安县姜家镇郭村,是一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读书、讲学的古书院遗址。除宋代凿筑的半亩方塘和民国12年(1923年)重修的大观亭、得源亭尚存,其余建筑均已损毁。通过现场清理并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瀛山书院坐西南向东北,为一座四进院布局,由前殿、格致堂、双桂堂、朱文公祠、大观亭、周围院墙以及山麓的得源亭、半亩方塘组成。基本了解清楚了瀛山书院遗址的整体布局和保存状况,确定了遗址的分布范围,揭示了遗址局部的具体结构。
为配合临金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考古所还完成临金高速公路(临安至建德段)沿线的文物调查工作,共发现古墓葬、古遗址文物点共17处。
二、科技保护持续推进
全年共修复文物120件(组)。其中,金属类文物15件(套),陶瓷类文物88件(套),玉石类文物5件(套),纺织品类文物12件(套)。
除对有机质文物进行保水、保湿、脱盐等常规工作外,主要对陈家埠项目地块出土的青铜、玉及铁质文物进行清理与修复。此外,还先后开展了萧山陈家埠工地、上城区劝业里10-2地块考古工地出土文物标本的现场保护处理。
三、学术研究成果丰硕
本年度,考古所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在发掘资料整理、课题研究等各方面均有所斩获。
在完成数字化数据采集及相关文献收集汇总的基础上,与浙江省古建院合作开展的南高峰塔及荣国寺塔院的复原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
区立项课题《临安城相关文献集成》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目前已提交结题申请。临安城遗址GIS建设项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可研方案已获市发改委的批复,实施方案得到了市电政办的确认,进入到临时政府采购程序。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整理与研究》与省立项课题《吴越捍海塘遗址信息综合采集与出土文物保护研究》的研究工作正按项目计划顺利开展。
在紧张的野外发掘工作之余,进一步加快发掘资料整理研究的步伐。截至11中旬,《杭州余杭汉六朝墓》与《杭州余杭东明寺遗址》两部考古发掘报告均已完成并交付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先后完成杭州学军中学海创园古墓群、海洋公园汉六朝古墓群、临安龙岗章士全墓发掘资料的整理研究。今年全年,考古所业务人员先后在《文物》、《东方博物》等期刊上共发表《浙江杭州富阳新登南宋梁端礼墓发掘简报》、《杭州萧山溪头黄战国墓发掘简报》等论文和考古简报10余篇,尚有多篇简报、论文在杂志社付梓刊发。
今年,考古所加大了学术交流的力度。1月初,考古所参加了浙江省考古学会2016年年会。多位业务人员分别就各自的重点项目向大会作了汇报与交流。与会人员从不从角度对汇报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
3月,为配合课题“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整理与研究”的进程,一季度末,考古所召开了浙江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学术研讨会,就余杭小横山南朝墓画像砖的性质、来源、特征及对周围地区的影响等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7月底,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办,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临安市文广新局、临安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联合承办的临安吴越国建筑遗址考古发现与保护专家论证会在临安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该遗址是吴越国时期一处大型的建筑遗迹,建筑技术和规格均很高,属重大发现,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市考古所项目“杭州市常青古海塘遗址”荣获“2016年度浙江重要考古新发现”奖。还参与河南开封博物馆“两宋文物展”及故宫博物院“哥窑瓷器展”等学术交流活动。
四、公共考古持续深入
年初,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办“发现杭州2016——杭州考古工作年度盘点”。向各大主流媒体通报考古所2016年度考古成果。各项目负责人先后介绍了各自负责项目的发掘情况、主要收获以及价值意义,并就大家感兴趣的问题一一详尽解答。活动现场还展示了近百余件重要的出土文物,给参与者们一个更直观更震撼地视觉感受。来自各文博单位的同行以及媒体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为讲好西湖故事,今年6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名胜区部分人大代表、党代表、政协委员,各文博单位的同行以及媒体记者前往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工地参观交流。活动现场,考古所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发掘的情况、主要收获以及价值意义,并对参与者们围绕着出土标本,塔基、塔院(荣国寺)等建筑遗迹提出的问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这次活动使让广大文博爱好者能够亲临考古现场,聆听杭州故事、西湖故事,零距离感受文化遗产的精华与魅力。
7月底,考古所举办2017年度“金手铲”公共考古体验活动。来自杭四、浙大附中等中学的十多名同学参加了此次活动。
五、2018年工作思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明年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保护、利用、传承”,做到保护与传承并重,利用与开发并举,以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为重点,进一步抓好考古队伍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持续深化临安城考古和大杭州战略,不断推进学术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争取开创杭州考古事业的新天地。
(一)助力城市发展大局
杭州正处于“后峰会、前亚运”特殊时期,“实施拥江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建设世界名城”已成为杭州新的发展目标。考古工作的谋划应把握时代机遇和历史使命,助力城市发展的大局。
1、切实做好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继续主动与市城规院、上城区对接,进一步完善南宋皇城遗址公园考古规划和综合保护实施规划的编制,以确保未来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南宋皇城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借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省考古所力量,组件南宋临安城考古队,根据南宋皇城遗址综保工程的总体安排,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逐步开展考古工作。
2、做好地铁三期考古工作,确保完成五年攻坚任务:继续主动与地铁集团对接,就考古工作涉及的站场、坐落、面积、作业方法、流程、时序安排等事宜一一商定明确,排出工作计划与时间表,力求既不影响重点工程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
(二)坚定城市文化自信
千百年来,杭州一直浸淫在登峰造极的南宋文化之中,到处都隐藏着南宋的文脉和痕迹。寻找城市的历史,探索时代的记忆,坚定城市的文化自信,依旧是明年考古工作的重中之重。
1、《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出版发行。今年,考古所完成了南高峰塔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确认了南高峰塔遗址准确位置与整体空间格局。目前,南高峰塔的复原研究与考古资料整体工作已启动,计划明年《南高峰塔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正式出版发行。
2、继续开展德寿宫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今年4月,考古所对德寿宫遗址开始了第四次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近两万平方米,发掘计划横跨两个年度,目前已基本完成明清地层的发掘工作。明年将根据工作计划,继续稳定推进发掘工作。
3、做好运河沿线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做好运河沿线的遗址遗迹进行调查、考古、发掘,充分挖掘运河文化的历史渊源。
4、开展萧山湘湖古墓葬的发掘与研究工作。近年来,考古所在湘湖周边地区发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古墓葬,为研究当地的社会风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计划明年继续推进萧山地区古墓葬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正式出版《萧山溪头黄汉墓考古发掘报告》。
(三)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
1、配合城市基础建设,做好考古勘探工作。提高地下文物资源不可再生的意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加强配合建设项目前置调查勘探工作,抢救濒危文物。依法开展考古工作,推进落实《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五万平方米以上”建设项目考古调查勘探前置工作,在土地出让阶段介入考古勘探工作,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基本建设的关系。
2、继续推进临安城遗址GIS建设项目。根据工作计划,逐步推进系统的建设,以实现考古资料整理和调查发掘工作的数字化。
3、加快杭州市科技保护中心的建设。完成科技保护中心的硬件建设以及专业设施设备的采购,以期更好地承担考古现场出土文物、馆藏可移动文物的科技保护、修复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测试、应用、咨询、培训等工作。
4、继续开展“金手铲”公众考古活动。广泛宣传文物保护理念。结合考古调查发掘项目,举办学术讲座,组织社会各界人士观摩考古发掘现场和文物修复场所。
明年,考古所将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南宋皇城大遗址、南高峰塔遗址、德寿宫遗址等各项考古发掘工作,以及杭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的综合保护工作,不断深化研究,充分挖掘杭州的人文历史资源,找到“保护、利用与传承”的平衡点,抓住最具杭州特点的历史印记,多层面多角度弘扬南宋文化,讲好杭州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杭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