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无障碍

2017年绩效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公示(1-12月)


发布时间: 2018- 01- 16 16: 19 访问次数: 来源: 名胜区管委会



序号

目标名称

考核指标

完成情况

完成率%

项目

清单

1

旅游产业

完成旅游产业增加值增长12%。

经与市旅委联系沟通,2017年“旅游产业增加值”指标不列入对主城区考核[含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园文局)]。

100%

 

增加值

2

固定资产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9亿元。

2017年,以考核为抓手,按照年度项目资金计划将目标分解至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抓好建设项目的新开工入库工作,加强对已在库续建项目的进度监测,指导单位正确、及时上报投资额。

110%

2017年1-12月各区、县(市)固定资产投资数据.xls

投资

1-12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9564亿元,已完成全年目标(此指标数据,是由市统计局提供,当月数据在次月中旬提供,因此12月份数据还未出)。

3

有效投资

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2.6亿元。

2017年,名胜区领导牵头每周召南宋皇城遗址保护工程、景中村改造工程推进会等,积极推进项目进度,确保完成重点项目投资工作。1-12月完成投资额3.1645亿元,已完成全年目标。

122%

2017年1-12月重点项目投资明细表.doc

4

西湖水体

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80厘米。

2017年,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约为81.4厘米,完成了考核目标,有效保护了西湖水生态和水环境,为广大市民及国内外游客创造了清新舒适的休闲环境和游览体验。

100%

项目清单明细表(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doc

年度透明度

2017年,结合“剿灭劣V类水”工作,通过巡湖监管、快速查处,监测水情,防控水华,加强引水、生态治湖等方式,保护西湖水生态,提升西湖水质。(1)全面落实“河长制”,召开推进“河长制”工作会议,成立西湖水域水生态、水环境全面提升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长效管理、联动监管、应急处置等各项工作,严格责任落实;(2)严密监测西湖及其上游溪流水质,关注水情变化,确保及时、全面掌握西湖水质的第一手资料;(3)科学统筹西湖引配水,保持西湖流场均匀、进出水平衡;(4)加强清卫保洁,确保12小时保洁制,开展西湖福寿螺防治专项工作,并根据各时期不同情况,加强保洁力量,加密巡回保洁,并创新工作思路,引进湖面漂浮物收集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5)继续推进降氮工程有效运行,削减西湖水体营养负荷,提高湖区水体净化能力;(6)确保湖区水生态修复及流场优化持续稳定,有效保护西湖水环境。

5

提升城乡

新增市区绿地400万平方米,全年净增城市绿地370万平方米。

2017年我市新增城市绿地487.3万平方米,全年净增城市绿地486.4万平方米。已超额完成“全年新增市区绿地400万平方米,全年净增城市绿地370万平方米”的目标任务。

122%

2017年城区扩绿1-12月统计明细.xls

生活环境

为了办好实事项目,我局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分解落实任务。年初提请市政府召开全市绿化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部署,并与各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状。形成了市区两级党政主导、市园文局牵头主抓、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单位和公众广泛参与、制度和标准体系健全的良好推进机制。

 

二是做好计划管理。根据《2017年杭州市城区绿化工作意见》,对列入计划的绿化项目,要求建设单位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确保各项工程开工及时、推进有序、如期完成;加强对重点工程的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工程进展中的实际问题;根据绿化计划执行情况、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资金需求,联合财政部门下达绿化专项计划和调整计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是严格方案审查。坚持生态化、林荫化、景观化和乡土化,完成绿化方案审查83件。以拱康路绿化带、东湖路西侧绿化带项目为载体探索海绵建设的杭州模式,并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经验。改造项目注重推进植物群落优化、增加色叶树种和球宿根花卉,实现一路一景、一街一特色、四季有花、花开满城的景观效果。

 

四是推进诚信建设。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园林绿化资质取消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放开园林绿化招投标市场准入门槛。启用杭州市园林绿化市场信用评价系统,探索建立健全园林绿化企业信用评价、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等信用管理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五是加强质量监督。坚持以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三位一体”的监督模式组织实施,采取不定期抽查、日常巡查和重要分部分项节点检查的方式,尽全力确保各建设工程监管力度和服务质量。全年共检查园林绿化建设工程500余人次,提出整改意见2000余条,发出整改通知单16份,施工养护期在线抄告376条。

 

本项目紧紧围绕“环境立市”、“生态立市”和“美丽杭州”建设战略,综合效益显著。2017年,杭州从全国300多个“国家园林城市”中脱颖而出,被住建部正式命名并授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成为我省首个,也是目前国内副省级城市中唯一获得该称号的城市。

 

生态效益。本项目注重发挥园林绿化在节能减排、涵养水源、吸尘降噪、净化大气质量、调节城区气候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了杭州生态环境质量。截至2017年底,杭州城区绿地206.4平方公里,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位列全国前列。

 

社会效益。杭州通过城市绿化,使杭州美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不断彰显,城市生态宜居指数不断攀升,促进了杭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不断地推进绿化建设、持之以恒地改善生态环境,让人民群众拥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更强的幸福感。如2017建成西塘河块状公园一期、开发区沿江景观东区公园等4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38处,进一步满足了周边居民出门见绿、移步见景、小行见园的愿望。

 

经济效益。一方面,城市绿化是直接的生产力。城市绿化涉及规划设计及建筑施工、苗木生产、养护管理等环节,涵盖一二三产业。城市公园、道路绿化等建设项目更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另一方面,城市绿化还是潜在的生产力。本项目产生的环境优势转化为强大的经济优势,直接催生和拉动杭州科技、商贸、房地产、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杭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有效提升城市竞争力。

 

文化效益。园林绿化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展现深厚文化和历史的有效载体。通过绿化造景造园、花事活动等将杭州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与现代性有机融合,城市丰厚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得到全方位的呈现,创造了城市园林绿化的新文化,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6

世界文化

西湖遗产本体完整性监测和真实性监测完好率100%。提升西湖世界文化遗产游客量监测系统平台应用能力,完成岳飞墓(庙)、花港观鱼两处遗产点游人量管控试点工作,通过数据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及预警方案来指导遗产点管理单位有效开展游人容量调控工作。完成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西湖遗产地基础数据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为保护管理及研究的开展做充分的数据支持。做好大运河杭州段遗产河道、水工设施、考古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群等五类监测报表的月报、双月报及年报的数据采集工作,为开展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提供监测依据。出台《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一、西湖遗产保护工作:1、西湖遗产本体完整性监测和真实性监测完好率100%。一是西湖的自然山水和两堤三岛的景观格局未改变;二是西湖十景、14处历史文化史迹保存状况良好;三是与遗产信息相关的特色植物春桃(苏白二堤的间株杨柳间株桃)、夏荷(曲院风荷的荷花)、秋桂(满觉陇、植物园等地的桂花)、冬梅(孤山与梅妻鹤子关联的梅花)以及龙井茶园的种植范围、品种未改变,未见重大的病虫害侵扰;四是城湖空间特征依然保持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空间特征,三面云山后背未见突兀的高层建筑的影响。2、提升西湖世界文化遗产游客量监测系统平台应用能力。完善了系统数据库自动备份功能,通过杭州市网监分局对本系统等级保护测评工作,并根据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对2017年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假日游人量监测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定制开发并自动生成节假日报表功能。3、完成花港、岳飞墓(庙)两处遗产点游人量管控试点工作。对花港、岳飞墓(庙)两处遗产点之前研究中的理论预警值进行校核与验证,制定出重要节假日游人量管控应急预案,在2017年12月1日组织遗产专家对“游人量预警管控应急预案”和“游人量预警管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与会专家一致通过审定,并认为其报告和方案已为2017年节假日游人量管控措施提供了相关依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4、完成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基础信息系统建设。根据国家文物局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提出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基础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要求,结合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自身特点,建设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框架体系已搭建完成,并已部署到市电子政务云,开始基础信息数据录入工作,并于12月11日通过了项目初验,大大提升了西湖遗产地基础数据精细化、规范化管理,为保护管理及研究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

100%

2017年大运河(杭州段)预警平台数据报送清单(1月-12月).doc

遗产保护

二、运河遗产保护工作:围绕大运河杭州段遗产(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西兴运河等五段河道和广济桥、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富义仓、凤山水城门、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六个遗产点), 深入开展运河遗产监测及河道、水工设施、考古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群等五类监测报表的月报、双月报及年报的数据采集及报送工作。重点对遗产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定期查看、拍照、测量,对有关数据进行跨职能部门收集上报,对威胁遗产价值真实性、完整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进行监测预警与处置。全年遗产监测数据采集及报送工作保质保量、及时有效,符合国家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的遗产监测及数据报送的要求,共完成共72张月报表、66张双月报表和8张2016年年报表定期数据的报送工作,累计完成全年工作量100%,为开展大运河(杭州段)遗产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提供了监测依据。

 

2017年5月1日起《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成为大运河沿线27个遗产城市中首个地方性运河保护条例。保护条例秉承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为更有效开展运河遗产保护提供依据。同时,随着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增进公众对大运河遗产的认识和理解,提升保护意识,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的完善奠定更好的基础。

7

西湖综合

实施蔷薇园建设工程,完成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绿化改造,“十一”整体向市民开放。白苏二公祠周边建筑环境整治工程完工。

一、蔷薇园建设工程:蔷薇园已于2017年9月底完成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绿化改造,“十一”整体向市民开放。基础设施提升方面,主要包括燃气管道、路灯、电力、给排水等基础管线的敷设安装和园椅、垃圾桶等城市家俱的安装;环境绿化改造方面,主要包括新增水系、桥梁、景观构筑物等,完善园区道路、铺装系统,新增蔷薇科植物、水生植物和禾草类等专类植物,结合基础绿化形成良好的植物景观。

100%

 

保护工程

为扎实推进该项目,建立周例会制度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同时杭州植物园每天下班前与施工单位核对当天工程量并安排次日工作,并与名胜区质安监站密切联系沟通,实时把控工程质量,不定期邀请园林和植物专家对现场建设进行指导,确保景观效果。

 

该项目核心区域面积约20公顷,新增水域面积约4公顷,新增蔷薇科植物140余种(含品种)近2000株,水生植物170余种(含品种),禾草类植物40余种(含品种)。项目的建设有效改善了桃源岭区块的整体风貌和生态环境,极大的丰富了植物园的物种,为西湖景区和植物园再添一处旅游休闲胜地。区域内众多形式多样的水系,不仅丰富了景观,还切实提高了该区域的雨水调蓄能力;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有效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也为水生动物及鸟类提供了宜居点。此外通过建设项目,桃源岭区块的交通组织得到了优化,提升了包括喷灌、监控等在内的基础设施,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为今后养护、管理降低了人员成本。 蔷薇园“十一”开园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提高了门票等各类经济收入。

 

二、白苏二公祠周边建筑环境整治工程:白苏二公祠周边建筑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实施内容为拆除建筑面积约1769平方米,新建建筑面积约1024平方米,同时,对白苏二公祠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截至2017年8月底,工程已全面完工,其中,新建建筑分别为1号用房与2号用房,两栋建筑主体结构浇筑、内外墙粉刷、室内吊顶、地砖铺设、油漆粉刷、门窗安装等均已全面完工并通过工程验收;雨污分流管道铺设、管线埋设等周边环境整治已完成;白苏二公祠园内绿化提升及新建建筑周边的绿化配置也均已完成。

 

自该工程筹建始,名胜区领导先后多次赴工地进行现场指导,协调解决施工中碰到的困难;建设单位建立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保质量、促进度;召开工程例会19次,及时协调解决各类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

 

白苏二公祠周边建筑环境整治工程通过保留一部分、拆除一部分、重建一部分建筑的方式,对周边建筑进行了梳理、整合,进一步优化了建筑功能,净化了建筑立面,并通过建筑配套绿化及白苏二公祠内部的绿化调整,使整体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给游客、市民以焕然一新的观感。

8

南宋皇城

白塔公园D区块土建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开始环境施工;C区块项目二期整治工程开工建设。

白塔公园D区块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环境工程已开工建设。该工程占地面积15107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地下一层2500平方米,地上两层5000平方米。工程于2017年1月22日开工建设,已完成桩基施工、基础土方开挖、基础及地下室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并通过基础与主体结构验收。环境整治工程包括苗木迁移、景观水体、绿化种植、管道煤气、配电工程、监控、泛光照明、城市家具、路灯、给排水、硬质景观等。其中,苗木迁移工作已完成,景观水体已开始施工,正在进行水体土方开挖。

100%

 

大遗址保护

白塔公园C区块已开工建设,并完成部分建筑整治工作。该项目总用地面积2.43公顷,以山地为主。二期工程包括房屋拆除、建筑整治、硬质景观、基础设施建设、绿化种植、配电工程、城市家具等。目前房屋拆除工程已竣工、白塔岭16号建筑整治已竣工,配电工程已开始施工,变压器等设备正在定制加工中,待设备完成后进场安装。

工程

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项目部统筹管理,坚持例会制度,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督察和修正工程进度。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周边环境,提升白塔公园整体效果,丰富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缘旅游线路和内容,有助于提升杭州城市形象。

9

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农村历史建筑重点修缮不少于20处,一般零星维修不少于40处。

 2017年,农村历史建筑重点修缮20处,一般零星维修40处。

100%

 

2017年,我局联合市财政局对各县(市、区)上报的修缮计划进行联合审查,依据“等级价值优先、濒危程度优先、资金配套优先、修缮意愿优先、合理利用优先”的原则,确定67个补助项目,市级安排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七个县(市、区)的农村历史建筑修缮。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资金的监管,推进本年度全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进度,5月,在富阳组织召开全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会议;7月,召开全市文物工作年中座谈会,请各县市区一起参加;6月—7月,到各县市区实地调查了解今年列入考核的20处建筑的情况;12月,在临安召开全市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年终工作会议。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了各地对农村历史建筑修缮工作的重视,促使各地加快了修缮进度。

修缮后的农村历史建筑被用作农村文化礼堂、乡村书屋、老年活动室、专题陈列馆等加以利用,对改善村居生活、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0

三改一拆

全年拆除违法建筑0.3万平方米,完成景中村改造6万平方米。完成3户、0.04万㎡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

2017年,为确保G20峰会成果,名胜区按照“新违建零增长,老违建负增长”的目标,通过百日攻坚等形式全面禁止新增违建,打好“除隐患、保安全、促转型”治危拆违攻坚战,扎实推进“无违建”创建活动向纵深发展。在原有三级巡查和网格化管理管控平台中,进一步强化了举报平台的受理力度,并成功引入微信群,实现巡查结果实时公开传输、快速公正处置,同时,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巡查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对驻村巡查人员实行轮岗制,强化路长、段长实时督察,促进违建防控效果全面提升。全年共拆除存量违法建筑32处,建筑面积3655.4平方米。

113%

2017年度拆除违法建筑项目清单.xls

根据省“三改一拆”要求,6月份重新上报景中村改造年度目标,现已调整为21520平方米。8月14日,省委书记车俊在实地走访了双峰新村后,指出:“景中村”改造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百姓的意愿,要以万村景区化建设为契机,全面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真正把我省建成一个“大花园”。8月24日,市委书记赵一德对景中村整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同意将2017年景中村目标考核任务调整为2018年6月完成阔石板区块的综合整治,2018年底完成黄泥岭、双峰新村和里鸡笼山区块的综合整治工作。10月25日,市城改办批复同意景中村改造目标调整。

为切实做好景中村改造工作,名胜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景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并借鉴G20峰会的成功经验,建立了景中村改造工作例会制度,分为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和工程例会三个层次,同时,

深入开展“走千户、排万难、促整改”环境专项整治月行动,实行挂图作战、问题曝光、督查通报、末位问责等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景中村改造工作。截至12月底,九个村“回头看”工作已全面完成,其中道路提升、景观提升面积25343平方米,完成了景中村改造面积考核目标。

根据名胜区实际,采取搬迁腾空、危房收购外迁、加固维修等多种方式积极实施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工作,完成了3户、0.04万平方米的农村危旧房治理改造,该3户农村危旧房均实施了搬迁腾空。在搬迁腾空过程中,1户申请外迁,已签订收购安置协议;1户申报加固维修,经市“三委四局”同意进入施工环节;1户经房屋安全鉴定复核后,不纳入D级危房处置。根据全市危旧房治理的考核要求,景区的3户危旧房治理改造任务已全部完成,全省在通报进度情况时,我市的危旧房改造任务也是100%完成。

11

景中村改造

6月底完成“一区一规划”编制工作,完成2018年综合整治及拆整结合方式改造村的“一村一方案”编制工作,完成9个村的回头看工作、3个村的基本改造和3个村的全面改造,完成整治269户。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100%

 

1、目标考核任务调整。8月24日,市委书记赵一德对景中村整治工作做了重要的批示,同意将景中村目标考核任务调整为:2017年完成茅家埠、梅家坞和梵村等9个村的“回头看”工作,2018年6月完成阔石板区块的综合整治,2018年底完成黄泥岭、双峰新村和里鸡笼山区块的综合整治工作。10月25日,市城改办批复同意景中村改造目标调整。

2、规划方案编制任务。委托浙江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 整治——一区一规划》,并于10月23日得到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的正式批复;委托杭州园林风景建筑设计院编制了三个区块的综合整治方案,并在原村整治方案的基础上,委托杭州园林设计院、杭州园林风景建筑设计院和浙江省城乡设计规划研究院编制了茅家埠村、梅家坞村和梵村村等九个“回头看”村的 “一村一方案”。

3、整村改造任务。全年累计拆除违法建筑618处11000余平方米,清理河道8条10000多米,治理小微水体149处,道路提升13条6100多平方米,绿化提升28处,新增和改造市政管网2400多米,清理房前屋后堆积物1900余处,拆除广告牌417块,自来水增压34户,圆满完成九个村“回头看”工作。

二、主要工作措施

1、领导重视、借势借力。省、市领导高度重视景中村整治工作,省委书记车俊、市委书记赵一德、市长徐立毅、市委常委戚哮虎、副市长缪承潮等省市领导先后亲临景中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做出重要批示,为景中村整治“问诊把脉”,为我们加油鼓劲、指明方向。名胜区借势借力,一是成立了以名胜区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景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领导小组,西湖街道也相应成立了三个改造区块指挥部和九个村“回头看”指挥部,在此基础上,还专门成立了黄泥岭、阔石板及双峰新村和里鸡笼山区块综合整治工作组;二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工作例会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领导小组例会、领导小组办公室例会和工程例会;三是明确职责、层层传递,建立名胜区领导班子联系景中村整治制度,每个领导联系1-2个村,形成区、街道和村(社)的三级领导责任制。

2、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方面从讲思想、讲政治的高度,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方针,统一干部群众思想,坚决完成景中村整治任务;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市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支持,推进整治工作,明确在保护的前提下,有效运用景中村整治的经验做法,提高整治标准,保质保速完成景中村整治工作。

3、问题导向、民生优先。名胜区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结合“百千万”蹲点调研,深入开展“走千户、排万难、促整改”环境专项整治月行动,检查指导各景中村环境治理的整改落实工作。分片包干、走村入户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了解村民整治需求,宣传法律法规及整治政策;与街道及村委班子进行现场办公,研究农居整治的方案细化。

4、明确职责、形成机制。根据市委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责任,先后出台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景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实施意见》、《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改造五年攻坚行动——“回头看”工作实施指导方案》、《黄泥岭、阔石板及双峰新村和里鸡笼山区块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推进西湖风景名胜区危旧房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景中村整治相关政策指导文件,对三个区块综合整治和九个村“回头看”的工作目标、工作要求、整治标准、保障措施、责任分工进行了规范和明确,并形成景中村危旧房的治理标准和审批流程,为保障景中村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12

名牌工作

驰名商标培育申报1件,商标有效注册数增加50件。

2017年,景区市场监管分局认真落实上级要求, 立足职能,优化服务,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为突破口,以商标品牌有效运用和依法保护为重点,大力推进景区商品品牌建设工作,驰名商标培育申报1件,商标有效注册数增加55件,圆满完成了目标考核任务。

100%

 

一是早抓部署,加强组织领导。以市政府重点工作为目标,尽早谋划商品品牌工作,年初召开专题会议,强调商标品牌的重要性,做好任务分解,落实好相关工作。

二是优化服务,夯实工作基础。梳理小微企业梯度培育库,对市场信誉度较高、群众口碑较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小微企业,将检查与走访相结合,积极宣传商标使用、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指导企业厘清无形资产数量、挖掘内在价值,鼓励有意向的企业及时申报注册商标,推动企业产品、服务无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名牌变强势品牌;加强与各景点管理处的沟通联系,一方面了解其招商引资企业的品牌建设需求,及时开展针对性指导;另一方面,鼓励各景点管理处积极培育传统文化品牌,对历史地名与建筑、著名景点、公园等具有潜在价值的资源进行发掘和保护性注册,有效保护杭州的历史文化,目前钱江管理处和吴山管理处已委托浙江龙华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开展注册商标申报工作。2017年累计新增商标有效注册数55件。

三是突出重点,推进品牌发展。加强驰名商标培育力度,选取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及时了解重点企业商标使用、保护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帮助企业对上反映问题、横向获取资讯,协助企业在已成功获得省、市著名商标认定的基础上,加强整体品牌文化、信用管理的建设,顺利通过杭州市信用管理示范企业和浙江省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评定,组织其参加市局开展的GB/T32744-2016《茶叶加工良好规范》、GH/T1115-2015《西湖龙井茶》、GB/T31748-2015《茶鲜叶处理要求》等宣贯培训会,指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加强质量管理,并以推进“中欧互认互保”龙井茶(西湖产区)地理标志产品国际化运用为契机,加大对包括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在内的试点单位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升级发展,扩大品牌影响、提高经济指标,及早达到驰名商标申报标准。指导推荐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申请将驰名商标“贡”纳入《浙江省工商局知识产权保护动态名录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积极性,协助监管部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

13

景区管理

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长效管理巡查和考核机制,将景区序化检查、城市管理、“双最”评比、五水共治和五废共治等专项工作一并纳入检查考核中,并组织专家及行政执法、市场监管、公安等单位开展专项检查,提升巡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全年开展巡查不少于90次,问题整改率不低于95%。

名胜区通过调整巡查管理机制,完善长效管理考核办法,采用管理处互查和职能部门联合专项综合巡检模式,开展环境卫生、垃圾厢房和公厕、面上序化、商业网点、五水共治、溪流保洁、园林绿化、花坛花境和山林防火综合集中专项检查工作。同时,结合进一步深化信息化巡查模式,通过掌上巡查APP发送整改抄告,落实各项巡查整改任务。2017年,共计开展巡查93次,巡查APP发送整改抄告2213条,整改率达到96%,显著改善了景区面上环境。

100%

景区管理项目清单.zip 

一、进一步完善长效考核办法

2017年年初开始,名胜区结合G20峰会的管理实践,结合巡查工作实际,调整完善《201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园文局)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多次召集基层单位协商讨论,于4月份定稿发文。完善后的《2017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市园文局)长效管理考核办法》,将景区序化检查、城市管理、“双最”评比、五水共治和五废共治等专项工作纳入检查考核中。

二、进一步改进巡查模式

将原先以区级巡查为主、各属地管理处自查为辅的模式,升级为管理处互查和职能部门联合专项综合巡检相结合的模式。通过卫生、执法、工商等专业职能单位、部门及属地单位联合,开展环境卫生、垃圾厢房和公厕、面上序化商业网点、五水共治、溪流保洁、园林绿化花坛花境和山林防火等综合集中专项检查工作,有效提升了巡查的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这种巡查模式改变了以往缺乏精细化和针对性的弊端,能够结合阶段性工作对重点问题开展重点巡查,如按照景中村整治的需求,区巡查工作就加大景中村巡查的比重,为景中村改造和整治提供了方向和基础;国家环保督察组驻浙期间,对餐饮企业等开展重点巡查,为圆满完成环保督察组下达的整改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联合物价、交警、运管、执法、工商、西湖街道及属地管理处,开展了野导、黑车专项整治、香店佛堂专项整治、“两非”整治、“两治一整”等各类专项整治,进一步净化了景区的面上秩序。

三、进一步优化互学互看方式

结合新型巡查模式,积极组织属地管理单位“互查互学互看”现场互动调研活动,互相学习先进经验,同时,在学习中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推进标准化管理模式。

14

安全生产

全年各类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指标不突破市政府下达的控制数。

2017年,名胜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没有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没有突破市政府下达的各类事故指标控制数,圆满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任务,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为名胜区社会和谐、安全稳定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100%

 

2017年,围绕市政府下达的安全生产重点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目标,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扎实稳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强安全监管,加强事故管控,加强宣传教育,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坚守安全底线,积极防范和有效遏制了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全年共排查类安全隐患6723条,整改6720条;开展安全检查986人次,各级领导带队检查782人次(其中区(局、委)领导带队检查168人次),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97个,组织各类应急演练76场次;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培训85场次,培训各类人员8963人次。


 



主办单位: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 浙ICP备2023025396号-1
技术支持:杭州瑞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证编号: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2497
网站标识码 330100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