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伢儿 来演绎心中的济公故事 |
|
|
|
![]() 游本昌老先生捐建的石刻济公传奇故事 ![]() 朱辉为孩子们做讲解 通讯员 李若曦 记者 俞倩 西湖景区钱江管理处供图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当经典的旋律响起,大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1985年版《济公》中游本昌老先生演绎的济公形象。其精湛的演技将济公的慈悲与救世情怀、智慧与超然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济公传说起源于南宋,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南宋释居简《北磵文集》卷十中的《湖隐方圆叟舍利铭》。此后,近千年的时光长河里,济公传说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不断传播,通过典籍、诗文笔记、方志及口述等方式代代流传。 2006年,“济公传说”民间文学项目被评为杭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了保护好这一民间文学瑰宝,“济公传说”以济公圆寂之地——虎跑公园为非遗传习场所,持续传承与传播。 近日,虎跑公园推出了“探寻济公传说,传承非遗之光”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邀请孩子们来演绎他们心中的“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始终与时代对话 虎跑公园成为“济公精神”传播地 千百年来,民间流传着关于济公出生、戏佞、扶危、劝善等众多传说,传说在流传中不断融入地方民俗、戏曲、小说等表现形式,让故事始终保持与时代的对话能力。 济公与杭州有着很深的渊源。“道济……荼毗,舍利如雨,葬虎跑塔中。”1616年由释大壑编撰的《净慈寺志》最早提到济公葬于虎跑。 如今,“济公传说”民间文学项目立足于杭州虎跑公园,拥有晚清、民国时期留存的济祖塔院相关碑刻4块,济公殿、济公塔院、杭州书房·梦泉书院3处非遗传习场所,并通过不断建设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机制,积极阐释挖掘“济公传说”作为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社会效益,创新表现方式。 朱辉,1991年进入钱江管理处工作,随后开始接触“济公传说”。她深入挖掘济公故事、传播济公文化,在2022年7月被认定为“济公传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虎跑公园工作的20多年里,朱辉为市民游客讲了不少济公故事,其中断尾螺的故事最受大家喜爱。传说中,虎跑过去有放生活动,一位穷苦老婆婆带着一篮剪了尾巴的螺蛳来放生,遭到有钱人家的嘲笑。济公经过时目睹了这一幕,他把断尾螺蛳抛进溪水中,破蒲扇一挥,放生池的水大幅下降,小溪水流大幅上升,断尾螺活了下来,几百年后依然能在虎跑溪水中找到。每当讲到这里,朱辉就会走到虎跑径边的溪水旁,蹲下从溪水里掏一颗螺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朱辉就用这一颗颗小小的螺蛳,让济公故事从电子屏幕、书籍话本中鲜活地“跳”出来,落在自己手心、落在百姓眼前。 这些年,朱辉先后培育了一批优秀讲解员,参与济公民间文学传承传播工作,让讲好济公故事“后继有人”。 “‘济公传说’小小非遗传承人”招募开启 演绎你心中的济公故事 走进虎跑公园,到处可以看到济公文化的印记。济公殿内,一身金彩的济公左手拿破蒲扇,右手执一酒葫芦,造型栩栩如生;环壁以济公传说故事为主线,布置了彩金木雕《济颠生平百图》,展示了“大闹秦相府”“古井运木”等十组传说故事;济公塔院内,游本昌老先生捐建的石刻济公传奇故事,生动记录了其生平事迹……它们不仅是济公传说得以延续至今的证明,也是杭州宝贵的文化财富。 如今,为了做好“济公传说”的传承,虎跑公园陆续推出了不少文化活动。以杭州书房·梦泉书院为传播阵地,开启了济公文化讲座,邀请市民游客走进公园,看一看文化古迹、听一听传说故事。今年,虎跑公园希望通过“探寻济公传说,传承非遗之光”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引领青少年深入了解“济公传说”,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青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识,延续文化根脉。 据悉,此次活动分四类:语言故事类要求生动讲述济公传说故事;音乐类要求演奏或演唱与济公传说相关的音乐作品,也可创作以济公传说为灵感的原创音乐;舞蹈类要求编排并表演以济公传说为背景的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类要求以济公传说为蓝本,表演戏剧、相声、快板、杂技等节目。目前,招募已开启,7—13岁的孩子都可报名参加。报名热线:王老师:0571—86088023、李老师:13588720291、吴老师:1386747101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