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烟霞洞,一秒穿越千年,私藏的西湖边梅花秘境! |
|
|
|
2月21日,又是暗香浮动的时节,春天惊雷泼雨打花,梅花像是和连绵的雨抗衡,雨下得越大,花开得越艳。 在南高峰山麓的烟霞洞,从古至今更是赏梅秘境。这里的烟霞洞造像和山间步道中的摩崖石刻等珍贵的不可移动文物,记录了不少文人雅士在烟霞洞赏梅的故事。 摩崖题刻里的赏梅雅事 烟霞洞茶室原来是清修寺,以烟霞洞素斋而享誉湖上,很多文人雅士都曾慕名前来,留下了不少宝贵的题刻。 在烟霞洞边上,有一块民国题刻,一共有5列。内容是:古历丁巳二月,洞口梅花盛开,蜀人张朝墉偕孙玉叟、夏定侯、李振卿、李次九、赵守礼、曹彝仲,命酒赏梅。天大雨,雨中看花,益饶清兴。 由此我们得知,在1917年2月的一天,烟霞洞口梅花盛开,张朝墉与友人一起至烟霞洞,适逢大雨,在雨中饮酒赏梅,别有一番趣味,就将此场景以题刻的形式记录下来。 张朝墉(1860-1942):字北墙,一字伯翔,号半园,以蓄长须,又被称为张髯。今重庆奉节县人。长期在黑龙江幕府司文牍。1919年晋京,任国史馆誊录。善书法,有《半园诗稿》行世。 两代杭州名士的传承 寒冬早春,唯有梅花凌寒独放,丹青高手都喜欢将它作为画材,风雅之士也愿意把梅花图作为收藏品。陈蓝洲、陈叔通父子两代杭州名士都曾到烟霞洞探梅、赏梅,他们与梅花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杭州名士陈蓝洲很是好梅,他曾与烟霞寺的僧人一起栽梅培育,并经常去寺中赏梅吟诗,聚朋会友。陈蓝洲身后所遗无多,但他留给陈叔通一幅明代唐寅的墨梅,是战乱后仅存的硕果,极其珍贵。 为了纪念父亲,陈叔通便以这幅“唐画”为基本,广征博购明清两代名家画梅作品,并且定下一目标:“期于足百而止。” 此后的三十年间,他不仅常去烟霞洞探梅,更悉心收藏梅花古画,集成百家。并将这珍贵的“百梅图”影印出版,名曰《百梅集》。 山石和建筑本是无言冰冷,但古人留下的摩崖题刻和历史故事却充满温度。几百年的时光就浓缩在这些摩崖题刻里,粗看无奇,再看惊喜,继而感动。历史无法复刻,文化可以传承。每一处都是前人们的热爱,而我们,在感受着这些热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