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 |
|
|
|
坐落于花港公园东南角的蒋庄,是浙派园林的典范之作。回顾百年,蒋庄作为一代名园,生活过很多名人,其中,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我国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马一浮先生是我国著名国学大师,也是爱国主义诗人和书法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现代唯一的理学家”。12月27日,小编来到花港公园蒋庄,感受马一浮先生的风采。 马一浮先生从小饱读诗书,在父母的教育熏陶下,形成了一心“求学而至于圣贤之道”的人生观,他不仅精通儒学、理学、佛学、哲学,而且学贯中西,既精通英语、法语和拉丁文,也出国学习过德语、西班牙语、日语。19岁时马一浮留学美国,是第一个将马克思著作《资本论》带回国的人。这本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的书后来掀起了席卷神州大地的红色思潮。 20岁赴日留学期间,马一浮先生遇到了鲁迅、章太炎等等爱国热血青年。他非常赞同孙中山的反帝排满运动。1907年秋瑾被害,马一浮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下了《悲秋四十韵》,详细叙述了秋瑾参加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前后,先生用锋利的笔触,写了不少反清斗争的诗篇,以期警醒世人关注祖国的命运。 留学生涯让马一浮感受到,西方的文明,终究是建立在物的基础上,而不关心人身心上的修养,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才是中国人应该追求的。在看明白了所谓的西方文明后,从此他走上了一条背对众生的读书路。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寇悍然入侵,在这炮火连天,举国动荡的日子里,马一浮先生坚信“强掳必灭,日寇必亡”。他结束了一直以来潜心修学的生活,应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的邀请,先后在江西泰和、广西宜山对浙大学生进行公开讲学,他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讲座之中,鼓励学生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1938年,先生为浙江大学创作校歌,这是一篇在战争中诞生的作品,却通篇不曾提及当时愈发严峻的抗战形势,也只字未写浙大西迁时的颠沛流离。先生认为:“他日平定后还浙,长用此歌于义无失。又抗战乃一时事变,恢复为理所固然,学校不摄兵戎,乐章当垂久远。”在他看来,学校应当教授礼乐诗文,而不摄兵戎,战争只是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短暂一笔。这绝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由马一浮的深远眼光和广阔胸襟支撑起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现在的人们或许无法完全理解马一浮的国学观,但他在国运飘摇的晦暗年代里,能有如此强烈而自觉的文化自信,值得所有人学习。近代百年,中国人在文化上经历了从傲慢到失落再到回归自信的曲折过程。当前在“中国梦”语境下,树立文化自信愈加紧迫。当年四处逃难的马一浮尚且能发出文化自信的最强音,今天的人们更没有理由失掉文化自信力,更应当继承优良传统,铸牢红色根基,赓续红色血脉,重铸“中国魂”,实现“中国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