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峙挺拔 墨竹无双唯萧悦 |
|
|
|
热映的动画《长安三万里》吹来一阵唐风,而飞来峰三天竺地区也不乏唐代遗珍点缀其间。唐代杭州刺史白居易就曾写下著名的《忆江南》,感慨最忆是杭州。灵隐飞来峰景区重新发现的一则宝贵摩崖题记,无声地记录着他与著名画家萧悦千年前的友谊。10月9日,小编来到了飞来峰景区,透过一方小小拓片目睹了这位大诗人念念不忘的旧友和故地。 萧悦等天竺寺题名约为方形,文字共四行,内容清晰可读:前太常寺奉/礼郎萧悦/前太常寺奉/礼郎王亘。字体为楷书,整体颇具端庄饱满之感。虽无具体纪年,但能推测刊刻时间介于公元822至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萧悦生平不详,传为山东兰陵人,是一位唐代“杭漂”。他擅长画竹,是唐代唯一以竹为创作母题的画家,其画作虽无存世,但风采依然能从白诗中领略一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载有:“萧悦,协律郎。工竹一色有雅趣。” 协律郎是太常寺负责在节庆祭典中奏乐的官吏,可以看出萧悦在绘画和音乐上皆有造诣。“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白居易认为竹子是所有植物中最难于刻画的,古往今来的竹画无人得其神韵,但他赴任杭州后被萧悦的作品所吸引,称赞它“举世无伦”。白萧二人一拍即合,结为好友,惺惺相惜。据说萧悦所画竹子论根出售,但因爱惜羽毛,画作不轻易出手,千金难买。因竹结缘,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萧悦为白居易一口气画了十五根竹,白居易也写下著名的《画竹歌》答赠,可见他们觅得知音后的喜悦和激动之情。 置身杭城再看这段千古佳话,“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一句不仅昭示着萧悦灵感的来源,更昭示着这段友谊生发的空间。不难想象他们同游天竺寺,探讨画竹之道的场景。这方唐代摩崖题记曾被收录于《武林石刻记》和《两浙金石志》等书中,大家阮元都未能访得。而2019年,萧悦题刻重见天日,为证实唐代文人雅士游历天竺灵隐提供了重要物证。 唐代茂林修竹的高洁气韵早已融化进了萧悦的画、白居易的诗,也融进了杭州这片神奇灵秀的土地,时至今日依然滋养着每一位到访这里的过客和归人。也许可以大胆改写《忆江南》:灵隐月中寻造像,天竺枕上看摩崖。何日更重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