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海淘”,该用什么钱? |
|
|
|
1月28日,这几天慕名前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观看展览“千帆之下——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众生相”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感言吧: “展品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对晶莹剔透的辽代金盖鹅型香料瓶,900年前古人的审美和工艺惊艳了今天的我们啊!我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就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千帆之下,海涛依旧,古代东亚世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超越我们的想象,今天的我们在新年要继续书写一带一路的华章!” “这对宋代琉璃簪,真的是美轮美奂啊!它体现着宋人简约精致的审美,宋韵文化不仅在博物馆,也走进了今天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看完这场展览,我才知道宋代海外贸易是有多么繁盛,无数商船扬帆出海,载运着各种货物到达异国彼岸。文化的传播也随着海船的颠簸,逐浪随波,远赴重洋,使古代世界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超越了今人的想象。” “原来从唐宋时代开始,杭州城市的发展,就和唐宋东亚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有着密切联系。” “今天爸爸妈妈特地带我来看这场展览的,我们小学生就要多了解中国悠久历史,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听着驻足在精美展品前的参观者们的感言,就能感受到市民游客对这场新春特展的喜爱之情了。 那么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走进这场展览,好好说道说道唐宋时期的“钱币”! 今天,如果你要出国旅行,除了准备护照、签证、机票以外,出发前还需要做一件什么事? 没错,就是兑换一定数额的外币。如果你去英国就要换英镑,去欧洲就要换欧元,去日本就要换日元……在落地以后,当地购物、出行、住宿、饮食都必须使用当地通行的货币。 那么,我们就有一个小问题,在1000多年前的唐宋时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年头,也有不少人踏波而来,顺风而去,这些“乘风破浪”的前辈,在异国他乡,到底是用什么货币“海淘”的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要了解这一点,首先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唐朝经济史的名词:“钱帛兼行”。 所谓的“钱帛兼行”,意思是在唐代,丝织品和铜钱同时作为市场上的“一般等价物”通行。唐朝的历代,发行过不少的铜钱,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还是唐朝初年发行的“开元通宝”。在民间,大宗的货物交易,很多时候并不使用币值小的铜钱,而是使用丝织品。白银和黄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广泛作为货币使用。 说到唐朝的丝织品作为货币使用,许多学者会引用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名作《卖炭翁》中是一句“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 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对此做了注解:“唐代实际交易,往往使用丝织品。” 唐朝,丝织品是一种货币,是真的可以用来交换东西的,而且获得了官方的法律保护。 唐《开元二十年九月十九日敕》中规定:“绫、罗、绢、布、杂货等交易,皆合通用。如闻市肆必须用钱,深非道理。至今后,与钱货兼用。违者准治罪之。”唐玄宗在这个敕里以国家行政命令的方式规定必须“钱货兼用”,绫、罗、绢、布等丝织品具有和钱同样的地位,同样可以在市场交易中作为货币使用。 两年后,在《开元二十二年十月六日敕》中,丝织品的地位又提高了:“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而布帛为本,钱刀是末,贱本贵末,为敝则深,法教之间,宜有变革,自今后,所有庄宅口与交易并先用绢、布、绫、罗、丝、帛等,期于市买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唐玄宗认为:丝织品是“本”而钱币是“末”。要求市场交易优先使用绢、布、绫、罗、丝、帛等,只有买卖价值在一千以上的,才准许钱币和布帛并用,并且严厉规定“违者科罪”。 不但官方规定丝织品为一种流通货币,在民间,情况大体如此,《新唐书》记载:“今两税出于农人,农人所有,唯布帛而已,用布帛处多,用钱处少。”这里明确点出了民间交易往往多用丝织品,因为农民手里的通货只有丝织品。不但唐朝境内交易行用丝织品,在对边境少数民族和国外交易,也往往行用丝织品。如元和年间,党项部落和中原交易,就以布帛换取车马的方式各取所需。前往新罗的也往往随身携带着布帛,用来和新罗人交易。可见:唐朝时期,丝织品作为流通手段,应用是十分广泛的。 【唐】阎立本《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比于钱币,丝织品没有滥铸盗铸的危险,币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唐朝国家对丝织品的质量、样式、规格都做出了严格规定,确保了丝织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健康流通。 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去读《大唐开元礼》中关于外交场合的一些记载。《大唐开元礼》卷七九中记载了大唐皇帝接受“蕃使”上表和币的礼仪,其中提到:“初侍郎奏书,有司各帅其属受币马于庭。”在“蕃使”入朝的时候,各相关部门要接受他们带来的“币”,在他们朝见皇帝的时候码在庭前,大家千万不要脑补一大堆黄金白银亮闪闪地堆在皇帝面前的场景,“受币马于庭”在唐朝,基本上就一大堆丝织品堆在庭前。“币”字从“巾”,《说文》说:“币,帛也。”说明在古代,币是和丝织品联系在一起的。 遣唐使船 以遣唐使为例,遣唐使带去的国礼在日本的《延喜式》中有记载: “大唐皇,银大五百两,水织絁,美浓絁各二百疋,细絁、黄絁各三百疋,黄丝五百絇,细屯绵一千屯,别送彩帛二百疋,迭绵二百帖,屯绵二百屯,纻布卅端,望陀布一百端,木绵一百帖,出火水精十颗,玛瑙十颗,出火铁十具,海石榴油六斗,甘葛汁六斗,金漆四斗。” 其中前面的“银大五百两,水织絁,美浓絁各二百疋,……细屯绵一千屯”是正式的“国信物”,在“别送”两字后记录是额外附送的礼品。这些礼品中包括了大量的丝织品,是作为“币”奉送到中国的。对渤海、新罗的国礼就纯为丝织品了——“渤海王,绢卅疋,絁卅疋,丝二百絇,绵三百屯,并以白布裹束。……新罗王,絁廿五疋,丝一百絇,绵一百五十屯,并以白布裹束。” 不仅如此,日本朝廷对遣唐使使节团的赏赐,也是用丝织品支付的: “入唐大使,絁六十疋,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絁卌疋,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判官,各絁十疋,绵六十屯,布卌端。录事,各絁六疋,绵卅屯,布廿端。知乘船事、译语、请益生、主神、医师、阴阳师、画师,各絁五疋,绵卅屯,布十六端。……” 除了用于做国礼以外,《延喜式》所记载的发放赏赐、献纳寺社、发放俸禄等场合,都用了大量的丝织品。 遣唐使到了唐朝,唐朝皇帝对使者的赏赐和对日本的回赐也大量包含丝织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二》记载,户部下属的金部郎中和员外郎“掌判天下库藏钱帛出纳之事”,“若赐蕃客锦彩,率十段则锦一张,绫二疋,缦三疋,绵四屯。”这些珍贵的丝织品体现了大唐的“体面”。 所以可以想见,在唐朝时期,“海淘”的主要货币,大部分是丝织品。《旧唐书》中提到日本遣唐使来到中国,“所得锡赉,尽市文籍,泛海而还”。“锡赉”说的就是赏赐的丝织品,遣唐使用丝织品“海淘”了中国的书籍,带回了本国,推动了东亚文化的交流。 而到了宋代,东亚世界的国际货币发生了变化,有一个日本的统治者,采取了一个积极的措施,影响了东亚的经济格局。 2012年NHK大河剧《平清盛》海报 这位统治者是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的建立者——平清盛。日本平治元年(1159),平清盛利用天皇、上皇、藤原氏等朝廷各方势力的矛盾,在保元之乱、平治之乱两场血腥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所有的政敌,并且成功削弱了朝廷各方势力。朝门之中,半为平氏。昔日以武艺服侍朝廷的武士阶层终于翻身成为朝廷的主导者。平氏政权成为日本第一个武士政权。 在平清盛的促进下,日宋贸易火热铺开。南宋朝廷为了支付庞大的对金“岁币”、军事开支以及其他开支,也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对商人出访采取开放的态度。而平清盛则取消了平安时代以来日本商人出境的禁令,允许日本人也主动前往朝鲜半岛和大陆交流往来。他还力请后白河法皇在嘉应二年(1170)驾临福原(今神户)接见宋朝商人,以示朝廷对日宋贸易的重视。 日宋贸易中,中国输入日本的货物主要有香药、书籍、纺织物、文具、茶碗等等。治承三年(1179),平清盛就向高仓天皇献上了新进口的《太平御览》。而日本输出品则以黄金、药材、木料等等为主,还有水晶、扇子、刀剑等日本工艺品。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副产品”是宋钱的大量输入。 和同开珎钱 日本的官铸货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和铜元年(708)的“和同开珎”,这一枚货币是仿效中国唐朝的开元通宝所铸造。开元通宝铸造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直径约2.5厘米,重量约3.7克,钱币上铸有“开元通宝”四字,为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手书。而和同开珎无论是重量、大小还是钱文“和同开珎”四字的书法字体都和开元通宝一样,足见这是一枚“仿作”。但是,和同开珎在发行以后,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了日本经济的混乱。和同开珎是一枚官方强行规定价值的货币,但是,金属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一旦铜价波动,所谓的“国家定价”就会被市场规律狠狠“教做人”。和同开珎在民间私铸盛行,很快导致价值暴跌,于是在天平宝字四年(760)日本又发行了“万年通宝”,规定一枚抵十枚“和同开珎”。但是,一枚铜钱顶过去同样大小质量的十枚铜钱是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在兑换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此后一直到应和三年(963),日本多次发行新的铜钱,合称“皇朝十二钱”,大小不一,而随着铜资源的枯竭,质量越来越差,导致金属货币最终不得不退出市场,日本放弃了“用钱”改为以物易物。 宋钱的大批输入改变了这一局面,也顺应了日本货币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平清盛稳定经济,稳固政权的一项重要举措,改变了日本11世纪以来“钱路断绝”的状况。 于是,在平清盛等人的推动下,宋钱成为了东亚的“国际货币”,宋人笔记中记载说,当时的日本商人“以高大深广之船,一船可载数万贯文而去”。其实,对于宋朝朝廷来说,他们并不希望宋钱成为国际货币,对“铜钱外流”这件事情,宋朝朝廷的评价是负面的,并且采取了诸多的措施制止,可以说,宋钱是在一种“被动”的情况下,才成为了当时东亚世界通行的货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