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丹青更添“西湖之光”,诗书画印大展亮相浙江展览馆 |
|
|
|
西湖xihu 之光 诗书画印大展 2022/09/01-2022/09/10 1198年前,白居易在即将离任杭州时,发出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感慨。 1050年前的6月27日,苏东坡在西湖望湖楼酒后兴酣落笔成七绝四首,第四首末句深情赞叹“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西湖是一首凝固的诗,一本无字的书,一幅流动的画,一方有声的印。千百年来,她以得天独厚的山水之美和别样精彩的文化魅力,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的一张金名片,成为连接历史、当下和未来生生不息的血脉。 展览看点有哪些? 近日,“西湖之光——诗书画印大展”在浙江展览馆展出。 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200余幅,参展作者大多是活跃在省内外书画篆刻领域的佼佼者,很多是全国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也有不少颇具实力的中青年艺术家。 展览现场 展览作品门类丰富、紧扣主题。走进展厅,诸遂良、李白、梅妻鹤子林和靖、梦溪丈人沈括、精忠报国的岳飞父子、弘一法师、袁枚、俞樾……一大批与西湖相关的古人向我们走来;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西湖最著名的老十景,云溪竹径、满陇桂雨、虎跑梦泉等西湖新十景,灵隐禅宗、六和听涛、万松书缘等西湖再十景,荷花、桂花、桃花、西湖六月中等西湖四时花卉,还有一幅幅以《忆江南二首》《钱塘湖春行》等脍炙人口的历代名人雅士咏颂西湖的诗词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展览以国画、书法、篆刻这些华夏独有的艺术形式,对西湖进行全方位、多视角、艺术化的诠释,置身其中,即可饱览绚丽的自然、辉煌的历史、丰厚的人文。 展览现场 此次作品均为点题特邀创作,既可有效防止参展作品的重复和散乱,也更加全面地反映西湖之美。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艺术与科技融合。此次展览在展示形式作了一些探索创新,试图体现传统和现代、艺术和科技的结合。除了线下展以外,展览还引入元宇宙概念,运用VR/AR虚拟现实技术,尝试打造一个穿越时空永不落幕的虚拟展厅。 在现场,不少观众兴致勃勃地戴上眼镜感受。“我看到了风吹杨柳飞舞,听到了西湖边的鸟叫声!”“书法作品一笔笔写出来,好像艺术家在我面前创作。”“看着弘一法师的人物画,听着《送别》,形象更饱满了。”……不能到现场的观众,也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和电脑上观看,时间和距离不再成为问题。 现场体验VR眼镜 “西湖之光”知多少? 本次展览之所以取名为“西湖之光”,是因为既要体现西湖独具魅力的山水之美,也要体现西湖深厚积淀的文化之美,更要体现和西湖有关的仁人志士的精神之美,西湖之光的“光”,既涵盖了自然山水的生态之光,名人古迹的人文之光,也涵盖了诗书画印的艺术之光,既能体现西湖柔美的一面,也能体现西湖阳刚的一面。 杜高杰 宋柏松 王大川 黄建华 宋晓赟 西湖颂 234×610cm 西湖之盛名是自然与历史、人文相互交融产生的。翻开西湖的历史,历代杭州人民及在杭居留的名贤良将、志士仁人、骚人墨客都留下了灿烂的篇章。无论是诗词领域、书画领域还是篆刻领域,倚湖而大兴,因湖而愈名的杭州,在诗书画印领域都具有源远流长、广博精深、充满活力、金声玉振的优良传统。 张耕源 徐家昌 马其宽 吴静初 张子翔 田舍郎 韩璐 缪宏波 赵天叶 西湖芳华图 243×610cm ◆在诗词领域,自南朝谢灵运居留湖畔起,西湖逐渐成为众多文人雅士游赏吟咏之地。历代流传咏西湖诗达万余首,苏东坡就有三百多首。孟浩然、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李贺、元稹,贾岛、宋之问,温庭筠、林逋、潘阆、范仲淹、梅尧臣、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王十朋、吴文英、秦观、姜夔、曾巩、柳永、范成大等唐宋诗词界闪闪发光的人物都留下了精品佳作。自元至清杭州籍著名文学家仇远、袁枚、龚自珍等均有咏西湖诗作。 卢乐群 白居易《忆江南二首》 178×96cm 陈振濂 杨万里 《清晓湖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二首 178×192cm ◆在书画领域,自唐褚遂良、北宋贯休起到南宋时期达到创作的鼎盛状态。李嵩的《西湖图》、刘松年的《四景山水图》、夏圭的《西湖柳艇图》均为表现西湖的经典之作。以戴进为主要代表的浙派和以蓝瑛为主要代表的武林派对当时及其后中国绘画都产生了较大影响。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综合性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上世纪60年代潘天寿、陆维钊、沙孟海等在浙江美院开创书法专业。70年代末又开始招收书法、国画硕士研究生,为推进中国书画教育和创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张谷旻 花港观鱼 192×178cm 何水法 满庭芳色 179×191cm 2022年 ◆在篆刻领域,早在17世纪初,杭州就已成为开展印学活动的重要地区。1904年,丁仁、吴隐、王禔、叶铭等在西湖孤山创立西泠印社。近120年来,西泠印社被誉为“天下第一名社”,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国际印学中心。 余正 篆刻 释文:冰轮行处片云无 (连边款) 此次展览,艺术家们通过诗、书、画、印的形式致敬传统,更是发挥传统理念中“革故鼎新”“借古开今”“化旧为新”的创新精神,创作了一批又一批反映伟大时代的作品,唐风宋韵并没有湮没于历史长河,而是随着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创新,流入当下,滋润心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