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堤撷英——苏轼筑堤 |
|
|
|
西湖景致六吊桥,间株杨柳间株桃。苏堤,经历了800年的历史变迁,吸引往来游人的除了迷人的景致外,更有其独特的人文韵味。7月8日,小编听到一段苏轼筑堤的故事,感兴趣的市民游客一起来了解吧。 苏堤,旧称苏公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九月,由苏轼主持修建。苏东坡曾二度来杭为官,一是熙宁四年到七年时任杭州通判,二是元祐四年到六年任杭州知州,前后共五年。 元祐四年(1089 年)苏轼第二次赴杭,任杭州知州。七月三日上任之时,在其《杭州谢执政启》中即表达了对西湖堰塞衰败的遗憾之情,“湖山如旧,鱼鸟亦怪其衰残”。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在苏轼的主持下西湖开浚,四月的杭州呈现“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佳节逢梅雨”的景象。二十九日,苏轼奏《乞度牒开西湖状》,向朝廷列举了 5 条西湖不可废除的理由,涉及生活用水、农业灌溉、河道畅通,有利水运、国家酿酒等方面。 五月五日,苏轼另奏《申三省起开西湖六条状》。同年九月,西湖疏浚事宜竣工,包括疏浚矛山、盐桥二河及修六井、作长堤。 至此,宋代苏堤建成。 苏轼建堤初衷源于治理西湖葑田。当时距苏轼第一次来杭为官已有十六七年时间,西湖葑田的面积已过湖面的一半,“湖之葑合,遂堙塞其半”。苏轼兄弟苏辙为苏轼墓志铭记建堤一事由来,“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中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方便矣”。苏轼利用葑草筑堤,既解决了西湖葑田淤积的问题,又为行者游走西湖周边创造便利。 苏轼是一位具有淑世情怀的人,为善思想贯穿他的一生,促成了苏堤这项德政工程的形成,苏堤因水利而兴起,其后又对西湖的繁荣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