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周五开展 |
|
|
|
宋版《京城图》复原图 原刊姜青青《〈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复原研究》 南宋绍兴八年(1138),赵宋皇室最终选择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崭新的繁华盛世。八百年前的云和月,随着时光的流转,气韵仍存。 谈及宋韵,不但有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典雅敦厚的生活美学、丰富多元的市民生活,以及从中折射出的科学与艺术的光芒;更离不开皇城与皇陵,这两处不可移动的历史遗存,它们是一个王朝最具代表性的文明象征。 宋版《皇城图》复原图 原刊姜青青《〈咸淳临安志〉宋版“京城四图”复原研究》 曾经的临安城似乎湮没在了现代城市的光彩中,但细细寻觅,从诸多的历史遗迹和遗物中,仍可窥见那个时代的丽影。顺着浙东运河折向东南,王朝命脉的延续被投射到宋六陵的营建之中。皇城与皇陵遗址,虽分处杭州与绍兴,却因此缔结了极为重要和紧密的联系。从临安城出发,带着恪守祖制的尊严和回归故土的期冀,在绍兴城外连片的宝山中,埋下的是中兴宋室的情怀和发愤图强的愿景。 宋六陵考古地形图 今天,我们以宋六陵的考古发掘为契机,在位于南宋故都临安城皇城下的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展示这一考古工作的重要发掘成果。南宋时期两处与国家命脉紧密相连的文化地理坐标,将以本次展览为开端,共同构筑起宋韵文化研究与传播的新篇章。 靖康之难,宋室南渡。经历初期的颠沛流离,宋高宗于绍兴元年(1131)在越州下诏改元,称将“绍奕世之闳休,兴百年之丕绪”,以重振赵宋王朝。 当年四月,宋哲宗遗孀孟太后病逝,遗令攒葬于绍兴宝山。绍兴十二年(1142),宋金和议达成,已故的宋徽宗等一帝二后灵柩南返,下葬宝山永祐陵。自此绍兴宝山一带,正式成为南宋新的祖宗陵寝所在。此后相继有宋高宗等六位南宋皇帝、五位皇后安葬于此,构成了七帝七后的“攒宫”陵园。以南宋六帝之故,后人习称为宋六陵。 一号遗址整体复原鸟瞰图 宋室帝陵尊奉五音姓利的堪舆理论,恪守赵氏所属的角音姓利原则。因赵为国姓,故时人称为国音姓利。南宋建立,沿用了大量的北宋国家制度,其中即包括以国音姓利为基础的帝后陵寝制。同时,为了强调归葬中原的政治理想,在营建陵寝的过程中,将北宋的攒宫与山陵两种体系相结合,创造了南宋皇陵攒宫制度,从而体现其传承北宋国祚的信念。 宋六陵考古现场:门殿与南墙 沧桑巨变,陵园成墟。至本世纪初,南宋皇陵早已泯然荒烟蔓草之间。2012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陵园遗址内组织开展了有计划、有目的、成系统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取得了大量阶段性成果,为宋六陵的保护与展示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本展览是对十年来考古成果的回顾与总结。让我们沿着时间的轴线,回溯到这片江南无双的皇家陵园,去体会那曾经的庄严肃穆与慷慨激昂。 2022年度浙江省“宋韵文化传世工程”项目之一 “国音承祚——宋六陵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2年7月15日——10月16日 展览地点: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南复路60号) 指导单位: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主办单位:浙江省文物局 协办单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绍兴市文物局) 承办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