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膏兰室札记》有新发现 |
|
|
|
《膏兰室札记》为章太炎先生国学上的开山之作。《膏兰室札记》原为四卷,遗憾的是抗战时期丢失了一卷,这成为七十年来章学研究界最大的痛点。关于丢失一卷的情况,汤志钧先生在《章太炎年谱长编》说,据潘景郑先生面告:抗战爆发,苏州沦陷,遗稿藏于苏州穹窿山宁邦寺,旋被盗,《札记》等散在沪市,潘景郑购得一卷。余二册,藏章氏长子章导处。 据章太炎长孙章念驰先生言,抗战时期,章太炎先生手稿集中存于一个挑担,由家中李姓老仆负责保管运输。后老仆与外人勾结,致使一批章太炎先生手稿散失。余下两卷后藏于苏州锦帆路章太炎晚年故居中。1986年,章太炎先生长子章导将家中两卷捐赠给杭州章太炎纪念馆。故今存三卷。 抗战距今七十余年,《膏兰室札记》丢失的一卷依然不知所踪,《章太炎全集》留有空白,仿佛要成为历史悬案,永远沉寂下去。 峰回路转,2020年5月22日,章太炎纪念馆在整理旧档时,偶然发现一封1993年章门弟子潘景郑寄送信函。信函附件中有一页《膏兰室札记》手稿封面及数页毫无头绪散乱书稿的复印件。信函中并未提及这些复印件情况。 最初比对后,发现封面并非存世三卷封面,居然为《膏兰室札记》丢失一卷的封面,且为《膏兰室札记》首卷。卷首有“札记 己说附记”题端,有“时戊子仲夏梅叔署于膏兰室”一行字(戊子年即为1888年)。卷首右下钤“丁丑以后景郑所得”的长方朱印。书稿首页钤潘景郑的“宝山楼”朱印、“承弼宝藏”朱印。 5月27日,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已撰写完成论文《章太炎<膏兰室札记>重考——根据新发现的抗战时期丢失<膏兰室札记>一卷残页》,阐述对于残卷七页的文化推论及考证。下一步研究中,将积极对这7页残稿进行文字释读、点校。这个过程中,释文不仅要辨识手稿中的蝇头细楷,还需要细致比对馆藏两本《膏兰室札记》中章太炎先生的手稿字迹,解决很多难字问题。点校也极有难度,章太炎先生著作抉发古文奥义,厘析历代纠纷,多属精深繁赜之学,所涉文字学更是专门之业,旬非易事。2020年,杭州章太炎纪念馆将进一步深入阐述其中的文字学、历史学内涵,努力增补《章太炎全集》,以飨学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