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科普小课堂∣“走近西湖”织锦篇 |
|
|
|
今天是2月27日,杭州西湖博物馆在线科普小课堂为大家带来的是“走近西湖”织锦篇。 “千里迢迢来杭州,半为西湖半为绸。”千年传唱的两句俗曲,使西湖与丝绸成为杭州的两张名片。 在中国织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四川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南京的云锦、杭州的织锦被并称为四大名锦。 其中,杭州西湖山色的灵秀溶于其中的杭州织锦则是现代织锦中品种最多、规模最大、工艺最复杂的后起之秀。 民国时期,西湖风景织锦广受欢迎,杭州城里涌现出了像都锦生丝织厂等著名的近代民族丝织企业,他们共同努力,把西湖织锦推到了辉煌的顶峰,让全国乃至世界都惊叹于西湖织锦的精美。 作为西湖织锦的两大主要载体,古香缎和像景织锦在具体的生产工艺上还是有些不同。古香缎是杭州特产之一,多用于作为装饰材料,也是妇女做西式睡衣等用缎和装饰用绸的理想织物,一般以风景、亭、台、楼、阁等为题材,缎面不十分光亮,色彩淳朴,古色古香。 杭州西湖博物馆馆藏较丰富的是像景织锦。像景织锦的生产工艺较古香缎更为复杂,一般由桑蚕丝与人造丝交织而成,可以分为黑白像景织物和彩色像景织物两大类。 杭州自古繁华,也是丝绸之府,杭州丝绸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说,丝绸织锦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历史,其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到唐代后期,杭州的丝织业有了起色,从杭州上贡的丝织品来看,净是一些绫、纱等轻薄织物,没有织锦,技术水平不高。丝织业真正发展要属吴越时期。 五代吴越国时期是“闭关而蚕织”的年代,钱鏐设立官营丝绸作坊,大量引进蜀地织锦工,杭州织锦业发展起来,技术水准上了一个台阶,向中原王朝进贡大量高档丝织品。 宋代,丝织业继续发展。南宋时皇家作坊南迁,杭州设“锦坊”,所织之锦称为“官锦”。民间丝绸作坊众多,杭州丝织业大盛,杭州城里一派“都市民女罗绮如云”的景象。 而到了清代的杭州更是“机杼之声,比互相闻”。江南三织造中名列第一。民间丝织业发达,分布在东园巷和艮山门一带。自1911年开始,浙江省立中等工业学堂,设机织科。1915年左右,开始电力织机,基本实现近代工业化。 织锦上的西湖美景举不胜举。西湖与织锦,真是绝妙的配合。西湖美如织锦,织锦秀比西湖,在西湖织锦上,两者合而为一,天造地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