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西湖南宋文化之“西湖博物馆之夜” |
|
|
|
2018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确定为“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 5月17日,国际博物馆日的前夜,杭州西湖博物馆首次推出一场名为“西湖博物馆之夜”的特别活动,在琴声袅袅中,欣赏三件顶级文物,与南宋四艺大师共同切磋技艺,这样的夜晚不禁令人感叹,让身处其中的人都沾染了古时文人雅士之风。 西湖博物馆邀约了与西湖南宋文化传承与传播紧密相关的社会各界齐聚西湖博物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到场。 活动正式开始了 赶紧看过来 湖博物馆之夜”,以南宋文化社会生活史为根基,以看得见的西湖南宋文化为主线,紧紧围绕“西湖南宋文化传承与传播”这一主题,感官探究和体验浸润。 现场,杭州西湖博物馆潘沧桑馆长为大家介绍了南宋铁线巷陈二郎十分金金叶子、宋琉璃簪、辽金盖鹅形水晶香料瓶三件重量级“馆宝”的前世今生。 湖博物馆之夜”,馆长拿出了三件与宋人生活相关的“馆宝”级文物,一幅幅风雅的场景徐徐打开——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宝贝”,也是紧扣主题——“传承”。一起来看看这三件宝贝: 左南宋铁线巷陈二郎十分金金叶子 右宋琉璃簪 金叶子,是南宋时期的出土文物,打金子的人叫陈二郎,金铺在铁线巷,打金叶子用的金子成色很好,是“十分金”。 一片金叶子长10.2厘米,宽4.1厘米,十片薄薄的叶子凑在一起,足有37.3克,约等于是南宋时期的一两金子。 宋代,商品流通空前繁荣,铜钱、铁钱、纸币、金银币,市面上都有,大家属于并行流通。 宋代的琉璃簪,颜色是翠绿色的,簪子头上是梅花,古人尤其是文人雅士都喜欢傲骨梅花,另一头是个小珠子,防止戳伤头皮。 梅花簪,在古代并不少见,古代时女孩子到了15岁左右就要开始盘发插发簪了,相当于是表明成年了。 这个簪子的特别,在于材质是琉璃。最初,琉璃在中国很珍贵,工艺复杂,很难制作,只有达官贵人才能用,后来,技术慢慢成熟了,琉璃做得也多了,一般百姓也用了起来,它就不再是奢侈品,而变成时尚品了。 △宋辽金金盖鹅形水晶香料瓶 一眼看上去,是一对水晶天鹅,胖墩墩地,栩栩如生。天鹅的背上是镂空的,打开来,里头可以放随身带的香料。还配了个精巧的金子做的小盖子,可以随身佩戴,是宋辽时期贵族的随身物品。 潘沧桑馆长发出公开征集令——有没有哪位设计师,哪家创意公司,有想法,有创意,把这些静置千年的文物,变成生动的文创品,让它们“活”起来,也让大家通过它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西湖南宋文化的源远流长。 作为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的杭州西湖博物馆、尚青书院联合杭州市孔子研究会共同致力打造的“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公益行也将于明天正式启动。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运河综保委)党委委员、副局长卓军,浙江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杨新平向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杭州市财经职业学校赠送了国学、西湖文化的书籍。 接下来,公益行将陆续走进杭城各中小学和幼儿园,向师生普及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六一”前夕,首站将走进杭州市儿童福利院,为辛勤的教师们送上丰富的精神食粮。古琴爱好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物处处长与大家分享了“宋人琴事”,并操琴一首。 嘉宾们移步到了西湖博物馆的地上一层,那里有四位南宋四艺大师在等待着,与平常只在旁默默欣赏大师技艺不同,这次观众可以亲自上手去参与。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美结合。 为何会选择这三件宝贝、“南宋四艺”? 潘沧桑馆长在接受记者采访中说到,这次选择的三件藏品是与宋代时期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而南宋四艺也是南宋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比较雅致,很有仪式感,传达出南宋百姓生活比较讲究。 在对于南宋文化的保护上,因为西湖文化与南宋文化不可分割,以西湖博物馆为平台,通过长期的活动,表达对工艺的追求,对生活的品位,让大家共享南宋文化的剪影。同时潘馆长强调,发扬南宋文化不是要大家回到过去,而是要有意识地去传承古代文明。 我们共同传承与传播西湖南宋文化,让中国让世界更懂西湖!
|
|